《宫之奇谏假道》原文赏析

  • gōng
    zhī
    jiàn
    jià
    dào
  • [
    xiān
    qín
    ]
    zuǒ
    qiū
    míng
  • jìn
    hóu
    jià
    dào
    guó
  • gōng
    zhī
    jiàn
    yuē
    guó
    zhī
    biǎo
  • guó
    wáng
    cóng
    zhī
  • jìn
    kòu
  • zhī
    weì
    shèn
    zài
    yàn
    suǒ
    weì
    chē
    xiāng
    chún
    wáng
    chǐ
    齿
    hán
    zhě
    guó
    zhī
    weì
  • gōng
    yuē
    jìn
    zōng
    hài
    zaī
    duì
    yuē
    zhòng
    wáng
    zhī
    zhāo
  • cóng
    shì
  • guó
    zhòng
    guó
    shū
    wáng
    zhī
    weí
    wén
    wáng
    qīng
    shì
    xūn
    zài
    wáng
    shì
    zàng
    méng
  • jiāng
    guó
    shì
    miè
    qiě
    néng
    qīn
    huán
    zhuāng
    zhī
    huán
    zhuāng
    zhī
    zuì
    ér
    weí
    weí
    qīn
    chǒ
    yóu
    shàng
    hài
    zhī
    kuàng
    guó
    gōng
    yuē
    xiǎng
    fēng
    shén
  • duì
    yuē
    chén
    wén
    zhī
    guǐ
    shén
    feī
    rén
    shí
    qīn
    weí
    shì
  • zhōu
    shū
    yuē
    huáng
    tiān
    qīn
    weí
    shì
  • yòu
    yuē
    shǔ
    feī
    xīn
    míng
    weí
    xīn
  • yòu
    yuē
    mín
    weí
  • shì
    feī
    mín
    shén
    xiǎng
  • shén
    suǒ
    féng
    jiāng
    zài
  • ruò
    jìn
    ér
    míng
    jiàn
    xīn
    xiāng
    shén
    zhī
    tīng
    jìn
    shǐ
    使
  • gōng
    zhī
    xíng
    yuē
  • zài
    xíng
    jìn
    gēng
  • yuè
    jiǎ
    jìn
    hóu
    weí
    shàng
    yáng
    wèn
    yǎn
    yuē
    duì
    yuē
    zhī
  • gōng
    yuē
    shí
    duì
    yuē
    tóng
    yáo
    yuē
    bǐng
    zhī
    chén
    lóng
    weǐ
    chén
    jūn
    zhèn
    zhèn
    guó
    zhī
  • chú
    zhī
    tiān
    dùn
    dùn
    huǒ
    zhōng
    chéng
    jūn
    guó
    gōng
    bēn
  • jiǔ
    yuè
    shí
    yuè
    zhī
    jiāo
    bǐng
    dàn
    zài
    weǐ
    yuè
    zài
    chú
    huǒ
    zhōng
    shì
    shí
  • dōng
    shí
    èr
    yuè
    bǐng
    shuò
    jìn
    miè
    guó
    guó
    gōng
    chǒu
    bēn
    jīng
    shī
  • shī
    hái
    guǎn
    suì
    miè
    zhī
    ,
    zhí
    gōng
    .
    jǐng
    cóng
    yìng
    qín
  • ér
    xiū
    qiě
    guī
    zhí
    gòng
    wáng
    shū
    yuē
    jìn
    rén
    zhí
    gōng
  • zuì
    gōng
    yán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
”公曰:“何时?”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
’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
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
”罪虞公,言易也。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历史故事劝谏

译文及注释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 《宫之奇谏假道》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析

《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评析》

这篇文章主要评析了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手段和结果。文章认为,晋献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心狠手毒,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他利用本国宝物作诱饵,诱使敌人上钩,并以阴谋诡计骗取虞国的信任,最终将两国逐个吞食。

文章指出,晋献公的成功是以不顾礼义廉耻为代价的。他得到了实际利益和好处,但却失去了人心和道义。对于重视民心和道义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而对于寡廉鲜耻的人来说,失去的无所谓,得到的才是实在的。文章认为,人们在决定取舍时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

文章进一步指出,对于寡廉鲜耻、心狠手毒之徒,不应以仁义道德之心对待,而应以强硬的态度回击。虞国的灭亡是因为太相信同宗亲情,对不义之徒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对方跟自己是一类人,以一种近乎于农夫的心肠去对待凶狠的毒蛇。文章认为,这是自己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而导致的悲剧。即使有贤臣坦诚相谏,苦口婆心地开导,仍然执迷不悟,固执己见,那就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最后,文章引用了一句老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来形容晋献公从国君变成奴隶的巨变。文章认为,历史是不应当忘记的,读史可以使人明鉴,使人清醒。即使弱小无法与强暴抗衡,弱小者之间的相互照应、鼓励、安慰、同病相怜、支持,也可以让人在风雨中同舟共济,患难与共。这些教训是千古不易的,连平民百姓都懂得。文章以此呼吁人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互相支持,共同面对困难。

总的来说,这篇评析对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手段和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评析,文章提出了对于寡廉鲜耻之徒的态度以及人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 《宫之奇谏假道》评析详情»

鉴赏

让人深思。文章通过揭露晋侯的残酷无情和虞国公国家存亡在于德行的观点,批判了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至上的迂腐,反映了当时的民本思想。文章的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增强了说服力。文章最后指出,对于寡廉鲜耻、心狠手毒之徒,应以强硬的态度对待,不应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否则将导致灭亡的结果是自己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整篇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引发了读者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宫之奇谏假道》鉴赏详情»

先秦诗人左丘明的照片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是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他是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这一古代史书的注释和补充,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和外交关系,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国语》是左丘明整理的一部古代国别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历史和政治制度。这部书对于了解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左丘明作为太史,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他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的思想。他的著作对于后世的历史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左丘明之学”。

左丘明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他的贡献和影响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人物,被后人尊称为“左丘明先生”。

猜您喜欢

周郑交质

先秦 左丘明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
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多歧亡羊

先秦 列御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 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
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 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
(追者之众 一作:追之者众)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学 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
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
子长先生之门,习 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展喜犒师

先秦 左丘明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
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 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
昔周公、 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 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 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 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 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
’恃此而不恐。
”齐侯乃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