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淳熙丙午年冬,武昌安远楼建成。我和刘去非等几位朋友去参加落成典礼。因此创作此首词。我离开武昌十年,有老朋友在鹦鹉洲泊舟住宿,听到年轻的歌女演唱这首词。我向她询问,她还能详细地讲述旧事。友人回到吴地,向我讲述了这件事。我听后怀念起昔日曾经同游的好友,更加为今日的孤单而感伤。
明月的冷光映照着边塞的风沙,围护城保四周的竹篱一片寂静。今年朝廷开始赏赐尘民饮酒欢聚。弹奏起塞北新曲,听到元帅的军帐歌声清越。安远楼耸立入云霄,看它那红色栏杆萦绕楼檐,飞展一片翠碧。那位佳人美丽动人,从她身体上飘散一股幽香,寒夜里风儿轻轻地吹。
就在此地,正该有潇洒的词友,像仙人一样,同登楼观蟾的朋友尽兴游戏。我一个人登上高楼久久地凝神望远,却只见芳草萋萋,绵绵不尽。飘泊天涯的游子,心中的孤苦有何人知道,只好借酒消愁,借着赏花忘记豪情。此刻西山之外,黄昏时又卷起,一帘秋雨过后的晴丽。
注释:
翠楼吟:词牌名,姜夔自度“双调”曲。
安远楼:即武昌南楼,在黄鹤楼上。
刘去非:作者友人,生平未详。
鹦鹉洲:在今湖北汉阳西南长江中,东汉末,黄祖为江夏(今武昌)太守,祖长子射,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作《白鹦鹉赋》洲因此得名。
小姬:指年轻女子。
兴怀:引起感触。
离索:离群索居。
龙沙:后世泛指塞外之地为龙沙。
虎落:遮护城堡或营寨的竹篱。
汉酺(pú)初赐:汉律,三人以上无故不得聚饮,违者罚金四两。朝廷有庆祝之事,特许臣民会聚欢饮,称赐酺。酺:合聚饮食。此处所指事见题解。
胡部曲:一种以琵琶为主的音乐。此处泛指异族音乐。
毡幕:指用毛毡制作的帐篷。
《翠楼吟·淳熙丙午冬》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姜夔在淳熙十三年丙午(公元1186年)秋的故事。当时,姜夔居住在汉阳府汉川县的姐姐家。入冬后,武昌黄鹤山上建起了一座名为安远楼的建筑。姜夔受邀参加了安远楼的落成典礼,并邀请了他的朋友刘去非一同前往游览。在游览过程中,姜夔被这座楼的壮丽景色所吸引,于是自己创作了一首曲子来记录这次经历。
十年过去了,姜夔的朋友在汉阳江边听到一位歌女唱起了这首曲子。听到这首曲子,朋友们回忆起了当年的情景,仿佛就像是发生在眼前一样。于是,他们将这首曲子的背景故事告诉了姜夔。姜夔深受感动,为了补充完善这首曲子,他为它写了一篇词序。
这个故事展示了姜夔对美景的欣赏和创作才华,以及他朋友们对他作品的赞赏和传承。这也说明了姜夔对于自己作品的重视和对于艺术的追求。
《翠楼吟·淳熙丙午冬》创作背景详情»
本文是对一首词进行赏析。这首词是为了庆祝新楼落成而作的。词的前五句描述了“安远”这个词的意义,虚构了一个境界,同时也客观地展示了筑楼的时代背景。接下来的几句提到了“龙沙”和“虎落”,这是指金邦和护城笆篱。宋朝南渡时,武昌是抵抗金人的战略要地,和议达成后,形势安定下来,出现了“月冷龙沙,尘清虎落”的和平局面,这就是“安远”的意思。词中还提到了汉制禁民聚饮,但庆典时例外,称为“赐酺”。词中借古典以言近事,提到了今年汉酺初赐。根据《宋史》,军中有一百六十万缗,载歌载舞,一片欢乐景象。接下来的几句提到了“新翻胡部曲”,这是指唐代西凉地方的乐曲,后来进入殿堂。词中还提到了乐队的构成和演奏的方式。将边地的曲调用于中原,也寓意了“安远”的意思。
接下来的部分正面描述了楼的景观。先写楼的整体形势,然后进行细部刻画,从局部反映建筑的壮丽。红漆栏干曲折环绕,琉璃檐牙向外伸张。词中的“槛曲萦红,檐牙飞翠”这两句描写非常准确生动,特别是“萦红飞翠”的造语,给人一种形色相乱、目迷心醉的感觉。接下来的几句提到了楼中宴会的盛况,粉香吹下,夜寒风细。这些都是一派温馨承平的气象。
最后一部分提到了“此地”,指的是黄鹤山,黄鹤楼就在其西北矶头。传说仙人子安曾乘鹤路过。所以词中说,这样的形胜之地,应该有妙笔生花的“词仙”乘白云黄鹤来题词庆贺,人仙同乐。词中的“拥”字和“君”字都是虚指,展示了作者运思用笔的灵活自如。最后一句说“宜有词仙乘白云黄鹤来”,表达了对楼的美景和庆典的祝福。整首词通过描写楼的景观和庆典的盛况,展示了“安远”的意义。
《翠楼吟·淳熙丙午冬》赏析详情»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音乐家,被誉为艺术全才。
姜夔的作品以空灵含蓄而著称,他在诗词、散文、书法和音乐方面都有出色的造诣。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深情和哲理,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散文作品则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独到见解。姜夔的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雄健,被誉为一代宗师。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歌曲。
姜夔的代表作品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和《绛帖平》等。这些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姜夔于1221年去世,享年67岁。他的离世给南宋文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被誉为继苏轼之后又一位难得的艺术全才。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