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洞庭春喝得比较晚,洞庭湖的春天也来得晚,旧时相传大概就这样,但确实人间物之绝美者。收拾瑶池的时候,把她从瑶池移到朱栏这边来的,是倾国仙姝。可以透出室外散发阵阵的香味,使黄莺隔帘而语,姑射仙子,玉肌冰骨,洁白如雪,令人神移。月夜下的姿态,怎能不使狄仁杰避让?
酒宴归来,对着寒窗,仿佛记起昨夜乘醉赏花,梅花应该正在开放。犹如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而使宋玉赋高唐一样,久久不能忘怀,不管灯的明亮或者熄灭,如此美好晤面恐难以后再难遇见了,然而多情之人易于伤感,以致为愁而鬓发斑白。犹如听了韩娥的歌声,舜的音乐,萦绕脑际,经久不忘,甚至达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痴迷境地。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酹江月》《大江东去》,双调一百字,前后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不甚拘平仄。
洞庭春:又为酒名。这里也指洞庭的春天。
尤物:旧称绝色女子。亦指物之绝美者。
瑶池:神话中称西王母所住的地方。
龙香:指龙涎香。
人杰:当指狄仁杰。
高唐:宋玉有《高唐赋》。
难期:难以实现。
星星发:斑白之发。
绕梁声:即馀音绕梁。
忘味三月:《论语·迷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极言《韶》乐之美。
《念奴娇·洞庭春晚》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或二年。当时,作者已经辞去官职,过着闲居的生活,居住在带湖家中。一个春天的晚上,他独自一人喝酒微醉,突然闻到了花香。这花香勾起了他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于是他决定将这份思念写成一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深深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回忆,同时也抒发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整首词以花香为线索,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 《念奴娇·洞庭春晚》创作背景详情»
不同。词中通过描写梅花的美丽和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佳人的思念之情。词的开头三句写出了梅花的美丽和给人的总体印象,暗示了所咏之物为梅花。接着,词中描述了梅花的特点,如仙子般的美丽和香气的弥漫,进一步揭示了梅花的无与伦比的美色。接下来的三句追忆昨夜所见,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深刻印象和对其美丽的向往。最后三句写出了美好的印象难以再逢和多情之人易于伤感的情感,以及对梅花之美的痴迷。整首词通过描写梅花来表达作者对佳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对梅花之美的赞美和向往。 《念奴娇·洞庭春晚》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
锦城城北,有平湖、仿佛西湖西畔。载酒郊_修禊事,雅称兰舟同泛。麦垅黄轻,桤林绿重,莫厌春光晚。棹歌声发,飞来鸥鹭惊散。
好是水涨弥漫,山围周匝,不尽青青岸。除却钱塘门外见,只说此间奇观。句引游人,追陪佳客,三载成留恋。古今陈迹,从教分付弦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