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原文赏析

  • fèng
    chóu
    jiǔ
    dōng
    fēng
    dào
    rén
    gōng
    jiàn
    zèng
    zhī
    zuò
  • [
    sòng
    dài
    ]
    zhū
  • nián
    huí
    shǒu
    mèng
    yún
    guān
    chóng
    lái
    liǎng
    bìn
    bān
  • diǎn
    jiǎn
    liáng
    jiān
    xīn
    suì
    yuè
    zhāo
    tái
    shàng
    jiù
    shān
  • sān
    shēng
    màn
    shuō
    zhōng
    wàn
    yóu
    lái
    běn
    xián
  • xiào
    zhī
    láng
    yòu
    xiāng
    nǎo
    xīn
    shī
    luò
    yán
    jiān

原文: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相关标签:赠答友谊写人抒情喜悦九日

译文及注释

译文:几年来一直梦中回首这令人难忘的东峰,今天重游故地却已花白了双鬓。
查看梁间的燕子,它们飞去飞来,不知经历了多少新的岁月,台上所见的旧时溪山仍然像往日一样喜迎故人。
佛家所说的“三生”毕竟是没有什么实据的,佛教所持的“万法”实则本于闲静。
相逢一笑之后你可能又对我的见解不满,可是,为表达重逢喜悦的诗篇恰恰不在这语言之中。

注释:道人:此指佛教僧人。溥公:事迹未详,当为九日山僧,朱熹故人,东峰道人当为其别号。
三生: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万法:佛教语,通称一切事物和道理。闲:空洞、空虚,即佛家所谓寂静、寂灭。
支郎:即支谦,又名支越,字恭明。三国时月支国僧。曾仕吴为博士,后隐居穹窿山。身细长黑瘦,博览经籍,莫不精究。这里代指溥公,交郎本是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因尊称僧人为支郎。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的泉州。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诗人和一位名叫溥公的人,他们已经分别很久了。正好在重阳节这一天,溥公写了一首诗作为赠礼,表达了他对诗人的思念和重逢的喜悦之情。诗人感激溥公的赠诗,决定以一首律诗回应。这首律诗是诗人对溥公的回赠,表达了他对溥公的深情厚意和友谊的珍贵。整个故事发生在泉州这个美丽的城市,重阳节的氛围和两位主人公的重逢使得这个故事充满了温馨和喜悦的气氛。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诗的解读和分析。诗的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多年来对友人的思念,回首过去的时光,重逢的喜悦以及自己年岁的增长。接着,诗人描述了燕子在梁间的点检和台上的溪山,表达了重逢后的喜悦和岁月的流转,但旧情依然存在。接下来的五六两句,诗人谈论了关于三生和万法的哲学观点,指出这些观点都是无据的,而真正的宗旨在于寂静和闲逸。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溥公可能对自己的观点不同而感到恼怒,但新诗中的情感是不言语言的,重逢的喜悦和理解应该超越语言的限制。

整篇赏析通过对诗中各句的解读,揭示了诗人对友人重逢的喜悦和思考的哲学观点。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对哲学问题的思考,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整篇赏析通过分析诗句的意义和情感,展示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朱熹的照片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也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小名是沋郎,小字是季延,字是元晦,一字是仲晦,号是晦庵,晚年被称为晦翁。此外,他还被称为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等。

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祖籍是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他的家族是汉族。

朱熹被世人尊称为朱子,他是自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重要理论,对后世的儒学影响深远。

除了儒学,朱熹还涉猎诗词创作,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而著称。他的教育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张“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朱熹于1200年4月23日去世,享年70岁。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朱文公,以表彰他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

猜您喜欢

九日和于使君思上京亲故

唐代 灵澈

清晨有高会,宾从出东方。楚俗风烟古,汀洲草木凉。
山情来远思,菊意在重阳。心忆华池上,从容鸳鹭行。

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

唐代 张继

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凉客思哀。万叠银山寒浪起,
一行斜字早鸿来。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
江汉路长身不定,菊花三笑旅怀开。

九日赠司空文明

唐代 李端

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长来逢九日,难与菊花别。
摘却正开花,暂言花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