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己未八月二十日夜,梦有人以石研屏见饷者。其色如玉,光润可爱。中有一牛,磨角作斗状。云:“湘潭里中有张其姓者,多力善斗,号张难敌。一日,与人搏,偶败,忿赴河而死。居三日,其家人来视之,浮水上,则牛耳。自后并水之山往往有此石,或得之,里中辄不利。”梦中异之,为作诗数百言,大抵皆取古之怨愤变化异物等事,觉而忘其言。后三日,赋词以识其异。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郑人缓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梦,沈痛化余,秋柏之间既为实。
相思重相忆。被怨结中肠,潜动精魄。望夫江上岩岩立。嗟一念中变,后期长绝。君看启母愤所激。又俄倾为石。
难敌,最多力。甚一忿沈渊,精气为物。依然困斗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寻思人间,只合化,梦中蝶。?
译文:怨恨真是到了极点,而怨恨到了极点就无法消散磨灭。苌弘含恨屈死于蜀,人们常说,他的血三年以后化为了碧玉。郑国人缓也曾泣涕相告:我的父亲攻击儒家协助墨家造成了我愤而自杀的后果;十年之后我托梦与他,告诉他我的满腔沉痛之所化,就是我那坟冢上的秋柏早已结出的累累果实。
相思相忆至极亦容易转为怨恨。愁怨结于衷肠,会暗地里牵动精神魂魄,让人哀毁骨立;你可见那长江边上傲然矗立的“望夫岩”比比皆是。可叹还有因一念之差而生出变故以致终身难以挽回的。你看夏启的生母为怨愤所激,顷刻之间便化成了石头。
张难敌,勇敢而力气超群。他一气而沉入深渊,其精气化物之后,依然作磨角斗牛困斗砚池之中;其身影化入山石里,使得山石至今难以雕琢。仔细想来,人生在世,就像庄周梦中化为蝴蝶一样的虚幻。
注释:己未: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
石研屏:石磨屏。
饷:赠。
识(zhì):记。
销:消灭、消散。
“恨之极”两句:千古以来,恨极之事难以销磨。
“苌弘”三句:《庄子·外物篇》:“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苌(cháng)弘:周之大夫。化碧系传说,极言其怨愤而忠贞精诚。
缓:此指人名。
儒、墨:儒家与墨家学派。
结中肠:阮籍《咏怀诗》容好结中肠。
精气为物:易.繁赫上。精氟属物,游魂属爱。
困斗:《左传宜公十二年》,困段猖同,况圆相乎?
山骨:谓石。韩愈《石鼎联句》:“巧匠靳山骨。”
“难敌”七句:即赋词序中张难敌化石事。
寻思:不断思索
“寻思”三句:是非难论,人生如梦。庄周梦中化蝶事。
《兰陵王·恨之极》译文及注释详情»
《兰陵王·恨之极》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辛弃疾在公元1199年创作的一首记梦词。当时,辛弃疾已经被排挤多年,处于政治失意的阶段,他流亡江西铅山瓢泉,过着颇为孤独的生活。
在这个背景下,辛弃疾在1199年的八月二十日夜间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兰陵王,他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王子,因为政治斗争而被迫离开家乡,流亡他乡。在流亡的过程中,兰陵王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困苦,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政治的失望使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恨意。
辛弃疾被这个梦深深触动,他将自己的感受和对兰陵王的同情之情融入到了这首记梦词中。通过这首词,辛弃疾表达了自己对政治失意和流亡生活的痛苦,以及对兰陵王命运的同情和对他的恨意的理解。
这首词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而闻名,它不仅展现了辛弃疾的才华和对政治的关注,也反映了他个人的心境和对命运的思考。这首词成为了辛弃疾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兰陵王·恨之极》创作背景详情»
辛弃疾的这首词《石研屏》是他根据梦境而作的。词的题旨总结为“恨之极”,通过五个事例展开叙述。首先是一二叠分咏四事,描述了四个因怨愤而变成石头的故事。然后,第三叠归到难敌本事,讲述了张难敌因搏斗而死后化为斗牛石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怨愤变化的主题。最后,结尾处的韵化蝶点醒了“梦”字,以自我开解。
在词的开头,作者提到自己梦见有人送给他一件石研屏,并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湘潭张难敌因搏斗而死,死后化为斗牛石,使得得之者不利。虽然梦境本身并不足以作为依据,但它却是作者情感思想的一种曲折表现。因此,这首词通过古代记载中四件因怨愤而变成石头的故事(苌弘、郑人缓、望夫妇、启母),来参证张难敌的故事。
词的三个片段中,上片写了两个男人因为恨而变成石头,是父子和君臣之间的故事;中片写了两个女人因为怨恨而变成石头,是夫妻之间的故事;而下片则写了张难敌虽然在搏斗中失败,但化为石头后仍然保持着斗争的形象,赞扬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整首词的文词虽然诡谲诙谐,但构思却非常巧妙。
从主旨上来看,这首词创造了一个张难敌的不屈形象,通过这个形象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激愤不平之情,同时也借此影射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在体裁上,这首词基本上属于赋体入词,类似一篇散文小赋。
《兰陵王·恨之极》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