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那堪 一作:不堪)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里指的是蝉的头部。
蜕皮:蝉蜕皮后会变成成虫。
登上仙境:指蝉飞上高处。
姿态声韵:指蝉的姿态和声音。
深秋天宇下的露水:指秋天的露水。
洁身自好:指蝉保持自身的纯洁。
昭雪平反的奏章:指申冤昭雪的奏章。
螳螂欲捕鸣蝉的影子:指螳螂欲捕食蝉的情景。
微小秋蝉般的飘零境遇:指作者自身的困境。
聊以解忧:只是为了解忧而写的。
季节寒蝉:指秋天的蝉。
斑斑白发:指作者的白发。
秋露浓重:指秋天的露水很多。
清廉高洁:指蝉的品德高尚。
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指作者希望自己能得到平反。
《咏蝉 / 在狱咏蝉》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作于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已经在朝廷中担任下僚职位十多年,但最近才升为侍御史。然而,他因为上疏论事触怒了当时的武后,遭到了诬陷,并以贪赃罪名被关进了监狱。在这个囹圄之中,骆宾王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反映了骆宾王在囹圄中的心境和遭遇。他用深沉的笔触描绘了自己被困禁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命运的不满。诗中流露出他对权力的不公和腐败的愤懑,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
骆宾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表达而闻名。然而,他的政治立场和言论却引起了当时朝廷的不满。他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当权者的错误和不义之举,这使得他成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这首诗作于他被关押期间,可以看作是他对困境的反思和抗争的表达。尽管他身陷囹圄,但他的思想和灵魂却依然自由。通过诗歌,他表达了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命运的抗争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诗作不仅是骆宾王个人遭遇的抒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它揭示了当时朝廷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迫害,以及文人士人在这个残酷现实中的无奈和抗争。这首诗作的创作背景,使得它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咏蝉 / 在狱咏蝉》创作背景详情»
首联中,诗人以蝉声引发了自己的愁思。他用起兴对起的手法,将蝉声与愁思相对照,表达了自己的悲伤之情。首句咏蝉,次句写己,通过借物抒情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与蝉的高洁品行相结合,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接着,诗人写道:“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这两句承接了首联的意境,继续写蝉和自己。诗人用“不堪”来形容自己无法承受蝉声的影响,将蝉比喻为玄鬓,表达了蝉声的凄切之情。而“白头吟”则是指乐府曲名,诗人借用这个曲名来表达自己的悲伤之情。这两句诗通过对蝉和自己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整首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诗人通过咏蝉来抒发自己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诗中运用了起兴对起的手法,将蝉声与愁思相对照,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这首诗是咏物诗中的名作,展现了骆宾王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咏蝉 / 在狱咏蝉》赏析详情»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他是唐初的一位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他还与富嘉谟一起被称为“富骆”。
骆宾王在高宗永徽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任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他被任命为侍御史,但因为某些事情被下狱,次年才获得赦免。调露二年,他被任命为临海丞,但由于不得志,最终辞去了官职。
骆宾王有一部诗集流传至今。据记载,他在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反对武则天的徐敬业写了《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然而,徐敬业失败后,骆宾王失去了行踪,不知所终。有一些传闻称他被杀,也有一些传闻称他出家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