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登城楼》原文赏析

  • zài
    jūn
    dēng
    chéng
    lóu
  • [
    táng
    dài
    ]
    luò
    bīn
    wáng
  • chéng
    shàng
    fēng
    weī
    lěng
    jiāng
    zhōng
    shuǐ
    hán
  • róng
    dìng
    cháng
    ān

原文: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相关标签:秋天写景抒情愤慨

译文及注释

译文:城上的军威让人望而生畏,连江中的水都仿佛弥漫着杀气。现在,我身穿军装准备战斗,等到平定了天下时,一定载歌载舞进入长安京城。

注释:军:指军队中的人员。风威:即军威,指军队所展现出的威风。险:指令人望而生畏。水气:指水中所蕴含的杀气。寒:形容感到寒冷,引申为感到恐惧。戎衣:即军装,指士兵所穿的服装。定:指平定,使安定。歌舞:指载歌载舞,形容欢乐的场景。长安:唐朝的都城,现在的西安市。 《在军登城楼》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684年,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掌握了朝政,引起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徐敬业,一个被贬为柳州司马的官员,提出了“匡复唐室”的口号,并在扬州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武则天的统治。与此同时,骆宾王也被贬为临海丞,他投奔了徐敬业的旗下,并负责军中的宣传工作。

在这个背景下,徐敬业和骆宾王合作创作了《在军登城楼》和《讨武曌檄》这两篇作品。这两篇作品可以说是檄文的高度艺术概括,它们表达了徐敬业和骆宾王对武则天统治的不满和对唐室复兴的渴望。这些作品通过激昂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呼吁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反抗武则天的统治,恢复唐朝的辉煌。

这段历史背景中,徐敬业和骆宾王的行动和创作,代表了当时人民对武则天统治的不满和对唐朝的向往。他们的努力和呼吁,为后来的唐朝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抗争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军登城楼》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诗歌以对句起兴,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诗句晓畅隽永,看似质朴平易不着笔力。诗人借用了《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的典故,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此二句营造一个“风冷水寒”的悲剧氛围,与“风潇潇兮易水寒”一样,给人以慷慨悲壮苍凉激越的感受。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第三句诗“戎衣何日定”,“何日”意为“总有一天”,以否定式表肯定,必胜之心力透纸背。这句诗借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故事隐喻李敬业讨伐武则天是以有道伐无道,说明“匡复”是正义的,顺应民心、天意的,因此也必定是会胜利的。诗的最后一句,“歌舞入长安”,水到渠成轻松自然地作了结尾,表现出诗人必胜的信念及勇往直前,不成功则成仁的彻底反抗精神和大无畏气概。

这首诗工于用典且浑然一体,增强了诗的深度和概括力。这首小诗,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若将此诗的意境分而析之,不难发现,此诗所描述的是“风冷水寒”的清冷之境,而“戎衣歌舞”所体现的却是诗人的满腔热情和雄心,这一“冷”一“热”对比,映衬,赋予了此诗特有的魅力。 《在军登城楼》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照片
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他是唐初的一位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他还与富嘉谟一起被称为“富骆”。

骆宾王在高宗永徽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任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他被任命为侍御史,但因为某些事情被下狱,次年才获得赦免。调露二年,他被任命为临海丞,但由于不得志,最终辞去了官职。

骆宾王有一部诗集流传至今。据记载,他在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反对武则天的徐敬业写了《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然而,徐敬业失败后,骆宾王失去了行踪,不知所终。有一些传闻称他被杀,也有一些传闻称他出家为僧。

猜您喜欢

秋夜曲

唐代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扫花游·秋声

宋代 王沂孙

商飙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顿惊倦旅。背青灯吊影,起吟愁赋。断续无凭,试立荒庭听取。在何许?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
迢递归梦阻。正老耳难禁,病怀凄楚。故山院宇。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数点相和,更著芭蕉细雨。避无处。这闲愁,夜深尤苦。

声声慢·秋声

宋代 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