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的易水仍然那样的寒冷。
注释: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经历。公元678年,骆宾王因多次上疏讽谏,得罪了武后,不久后被诬陷下狱。第二年秋天,他得到了赦免并被释放出狱。随后的冬天,他前往幽燕地区,加入了军队,决心为国家效力。这首诗大约是在这个时期写的。 《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创作背景详情»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诗中的第一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崇敬之情。这种写法虽然突兀,但却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愤激之情,将过去和现在融为一体,为后面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接下来的“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和意义融入其中,给予了自然和艺术以生命,赋予了客观事物主观的灵魂。
诗人在易水岸边送别友人时,感受到了水的冷和气的寒,同时也感受到了内心的冷和寒。在孤独中,诗人向知心好友倾诉自己的抱负和愤懑。诗人怀念荆轲的事迹,既是对自己的慰藉,也是对友人的激励。虽然诗中没有交代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通过诗人的感慨和抒发,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尽的愤懑。
整首诗意境深远,笔调苍凉。通过咏史以喻今的手法,诗人将过去和现在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诗中的描写和抒发都富有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首诗通过对友人送别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愤懑,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感慨。
《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鉴赏二详情»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他是唐初的一位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他还与富嘉谟一起被称为“富骆”。
骆宾王在高宗永徽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任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他被任命为侍御史,但因为某些事情被下狱,次年才获得赦免。调露二年,他被任命为临海丞,但由于不得志,最终辞去了官职。
骆宾王有一部诗集流传至今。据记载,他在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反对武则天的徐敬业写了《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然而,徐敬业失败后,骆宾王失去了行踪,不知所终。有一些传闻称他被杀,也有一些传闻称他出家为僧。
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瓜果夜深,斜河拟看星度。匆匆便倒离尊,怅遇合、云销萍聚。留连,有残蝉韵晚,时歌金缕。
绿水暂如许。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此去杜曲,已近紫霄尺五。扁舟夜宿吴江,正水佩霓裳无数。眉妩。问别来、解相思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