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客人走后,灯火尽了,西楼挂着一轮淡月。钱塘江潮水涨潮没有定期。希望潮水的平稳安静,使友人的行舟能够安祥稳当地停泊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城渡口上。
钱塘江水好像懂得了我这离去友人的“孤客”的苦闷心绪,一阵温暖平和的南风飘然而过。莫要用当今流行的势利眼光轻视那些多年遭受挫折的人。你我要勤向寄书问讯,钱塘上握别的不忘友谊的忠信誓言一定要遵守。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此调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吉守江郎中:指吉州知州江公著。吉州,宋州名,辖庐陵(今江西吉安)、吉水、安福、太和、龙泉、永新、永丰、万安八县。江公著:字晦叔,桐庐人,举进士,历任洛阳尉、陈州通判、太学太常博士、庐陵太守,知泉州,知虔州。与东坡有旧。
郎中:为江公著当时所受之“衔”,宋时地方官皆带中央官职之衔。
晕(yùn):月亮周围的白色光带。
潮:指钱塘江潮水。
重城:指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城市。又读重(chóng)城,古代城市在外城中又建内城,故称。一般泛指城市。
南风句:意谓佳人弹琴而唱《南风》之诗,以解除恼怒颜色。
时流:当今流行的风气。轻:轻视。久困:多年困顿窘迫的人。
《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在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的一月份。当时,有一位名叫江公的人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他的才华和品德深深地打动了身边的词人们,使他们不忍心看到江公离去。因此,为了表达对江公的敬爱和不舍之情,词人们创作了这首词。 《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词的上片通过描写“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来表达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词人通过移情于物的手法,将视觉、感觉和幻觉的意象相互交织,创造出一个凄凉孤寂的词境,强化了词人对别去的亲密友人的悲哀心绪。这种意象复加的艺术手法是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的重要表现方法,使词的意蕴更加生动丰富。
下片则将视线集中到钱塘江水上,并将江水拟人化。词人表达了钱塘江水好像懂得了词人对友人离去的苦闷心绪,而温暖平和的南风预示着江面的平静。这与上片的“潮来稳”形成了呼应。词人希望友人的舟行能够平稳安静地停泊在重要的渡口上,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待。
最后,词人通过“莫学时流轻久困”告诫时人不要轻视苏秦当年的困境,意味着自己与友人在政治和事业上会有后效。末尾的“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则是总结了别情,表达了不要忘记老朋友,要勤向寄书问候,保持忠诚的友谊。
整首词通过心物交融的手法,将词人的情感溢于言表,章法奇妙,错落有致。虽然是一首“送客词”,但并没有明确表达送别的情节,而是通过描写景物和意象的方式,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
《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