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碑者,悲也。
古者悬而窆,用木。
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
自秦汉以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而又易之以石,失其称矣。
余之碑野庙也,非有政事功德可纪,直悲夫甿竭其力,以奉无名之土木而已矣!瓯越间好事鬼,山椒水滨多淫祀。
其庙貌有雄而毅、黝而硕者,则曰将军;有温而愿、晰而少者,则曰某郎;有媪而尊严者,则曰姥;有妇而容艳者,则曰姑。
其居处则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陛级。
左右老木,攒植森拱,萝茑翳于上,鸱鸮室其间。
车马徒隶,丛杂怪状。
甿作之,甿怖之,走畏恐后。
大者椎牛;次者击豕,小不下犬鸡鱼菽之荐。
牲酒之奠,缺于家可也,缺于神不可也。
不朝懈怠,祸亦随作,耄孺畜牧栗栗然。
疾病死丧,甿不曰适丁其时耶!而自惑其生,悉归之于神。
虽然,若以古言之,则戾;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
何者?岂不以生能御大灾,捍大患,其死也则血良于生人。
无名之土木不当与御灾捍患者为比,是戾于古也明矣。
今之雄毅而硕者有之,温愿而少者有之,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口粱肉,载车马,拥徒隶者皆是也。
解民之悬,清民之暍,未尝怵于胸中。
民之当奉者,一日懈怠,则发悍吏,肆淫刑,驱之以就事,较神之祸福,孰为轻重哉?平居无事,指为贤良,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佪挠脆怯,颠踬窜踣,乞为囚虏之不暇。
此乃缨弁言语之土木尔,又何责其真土木耶?故曰: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
既而为诗,以纪其末:土木其形,窃吾民之酒牲,固无以名;土木其智,窃吾君之禄位,如何可仪!禄位颀颀,酒牲甚微,神之享也,孰云其非!视吾之碑,知斯文之孔悲!
整理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如下:
碑 (bēi) - monument; stele
绳子 (shéng zi) - rope
棺木 (guān mù) - coffin
墓穴 (mù xué) - tomb
安葬 (ān zàng) - burial
大木头 (dà mù tóu) - large piece of wood
垫 (diàn) - cushion
绳索 (shéng suǒ) - rope
功业德行 (gōng yè dé xíng) - achievements and virtues
留下 (liú xià) - leave behind
立碑 (lì bēi) - erect a monument
施政办事 (shī zhèng bàn shì) -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野庙 (yě miào) - rural temple
农民 (nóng mín) - farmers
供奉 (gòng fèng) - worship; offer sacrifices to
泥塑木雕 (ní sù mù diāo) - clay sculpture and wooden carving
瓯越 (ōu yuè) - ancient region in China
侍奉 (shì fèng) - serve; attend to
祭祀 (jì sì) - worship; offer sacrifices to
神像 (shén xiàng) - idol; deity
将军 (jiāng jūn) - general
某郎 (mǒu láng) - young man
姥 (lǎo) - old woman
姑 (gū) - young woman
厅堂 (tīng táng) - hall
台阶 (tái jiē) - steps
古树 (gǔ shù) - ancient tree
女萝 (nǚ luó) - ivy
茑萝 (niǎo luó) - morning glory
猫头鹰 (māo tóu yīng) - owl
差役 (chāi yì) - attendants; servants
农民们 (nóng mín men) - farmers
杀牛 (shā niú) - slaughter cattle
杀猪 (shā zhū) - slaughter pigs
杀狗 (shā gǒu) - slaughter dogs
杀鸡 (shā jī) - slaughter chickens
杀鱼 (shā yú) - slaughter fish
杀菽 (shā shū) - slaughter beans
家畜 (jiā chù) - livestock
酒食 (jiǔ shí) - food and drink
灾祸 (zāi huò) - disaster; calamity
战战兢兢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 trembling with fear
疾痛死丧 (jí tòng sǐ sāng) - illness pain and death
礼制 (lǐ zhì) - ritual system
罪过 (zuì guò) - sin; fault
抵御 (dǐ yù) - resist; withstand
享用 (xiǎng yòng) - enjoy
祸患 (huò huàn) - disaster; misfortune
明显 (míng xiǎn) - obvious; evident
《野庙碑》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唐朝末期,当时社会上充斥着尔虞我诈的官场黑暗和贪官污吏的凶残刁险。陆龟蒙对这种现象感到无法忍受,决定不再出仕,选择隐居在吴淞江畔的甫里(今江苏苏州甪直镇)。在这个隐居的地方,他写下了大量语言犀利、文笔冷隽的诗文,用来讽刺和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腐败。
其中,就有这篇《野庙碑》。这篇诗文以野庙为背景,通过描绘庙宇的破败和荒凉,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愤怒。他用尖锐的语言和冷峻的笔触,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融入其中。这篇诗文不仅是对社会黑暗的揭露,也是对统治者腐败的讽刺,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野庙碑》成为陆龟蒙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成为后世文人的范本和启示。这篇诗文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呼唤着人们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和对腐败现象的警醒。它以其犀利的语言和冷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思考,成为了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
《野庙碑》创作背景详情»
活在农村的农民充满了同情。作者认为,农民迷信神鬼的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对于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困难,他们需要一种信仰来寻求安慰和希望。而这些泥塑木雕的偶像,虽然没有任何功德可言,却成为了农民们心中的精神寄托。作者以嘲弄的口吻描述了这些偶像的形象,让人觉得荒诞而有趣,但并不对他们深恶痛绝。
第三段是作者对于这种现象的反思和呼吁。作者认为,农民供奉这些无功德的神鬼偶像是十分可悲的,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愚弄了。作者希望通过写这篇文章,让人们认识到这种迷信的荒谬性,以及农民们需要真正有益的信仰和精神寄托。文章最后附上了一首诗,通过诗歌的形式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观点。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农民迷信神鬼偶像的可悲现象,并呼吁人们要有正确的信仰和精神寄托。作者对农民充满同情,希望他们能够摆脱迷信,追求真正有益的信仰。这篇文章在讽刺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农民的关怀。
《野庙碑》鉴赏详情»
陆龟蒙(?~公元881年)是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出生于江苏吴县。他曾担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陆龟蒙编著了《甫里先生文集》等著作。
陆龟蒙的小品文主要收录在《笠泽丛书》中,这些作品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准。其中包括《野庙碑》、《记稻鼠》等作品。他与皮日休交友,被世人称为“皮陆”。陆龟蒙的诗作以描写景物和咏物为主题。
关于陆龟蒙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和细节目前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