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秋夜的帐帷里,那计时的满滴长久地陪伴着贵人不能入睡。低枕的玉枕渐渐凉了,轻薄的绣被已用上了,床上弥漫了一片秋天的气氛。
晨光浸透窗纸,窗外报晓的雄鸡发出第一阵鸣声,鸡声断断续续,又从耳边传来,天已亮了,但鸡声还未停息。
注释:
⑴谒金门: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不怕醉》、《出塞》。
⑵帷:帐子。
⑶漏:古代计时的工具,用壶滴水的方法计算。这里代指时间。
⑷玉枕:陶瓷枕,以示华贵之用物。绣被:指绸缎一类的被子,富贵人家的征示。
⑸已:前“已”,已经。末“已”,停止。
《谒金门·秋夜》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秋天。当时,苏轼担任杭州通守一职。他经常与朋友一起游览西湖、孤山,登上柏山和竹阁。在这些活动中,他经常遇到一些年轻的妇女,她们听说苏轼的名声后前来请求苏轼为她们写词。苏轼为了回应她们的请求,创作了这首词。 《谒金门·秋夜》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这首词描述了一个贵人在秋夜思中的心境和情感变化。上片描写了贵人在秋夜中无法入眠的煎熬和心凉的感受。通过描述贵人低枕凉玉枕和轻绣被,以及秋气味的渗透,表达了贵人心中的秋思和不安。这一幕发生在夜色无声的秋帷之中。
下片则描写了秋夜思的回声。清晨的光线透过窗纸侵入房间,窗外的鸡声初起。词人通过光和声的描写,表达了贵人秋夜思的回响和希望的到来。晨光和鸡声给贵人带来了美好的回声,解除了贵人的夜思。这一幕发生在晓色有声的窗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首词通过色与声的沟通和挪移,构思了贵人的秋思图。上片通过无声胜有声的描写,表达了贵人的心境和情感;下片通过声声不断的鸡声,衬托了贵人的秋思。整首词中没有直接出现“思”字,但通过通感的手法,词人成功地表达了贵人的秋夜思和余思。
《谒金门·秋夜》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