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原文赏析

  • qín
    é
    zhèng
    yuè
    chū
    liù
    yuè
  • [
    sòng
    dài
    ]
    zhū
    shū
    zhēn
  • wān
    wān
  • xīn
    nián
    xīn
    yuè
    gōu
    hán
  • gōu
    hán
  • fèng
    xié
    ér
    xiǎo
    cuì
    meí
    ér
  • nào
    é
    xuě
    liǔ
    tiān
    zhuāng
    shù
  • zhú
    lóng
    huǒ
    shù
    zhēng
    chí
    zhú
  • zhēng
    chí
    zhú
  • yuán
    xiāo
    sān
    chū
    liù

原文: 弯弯曲。
新年新月钩寒玉。
钩寒玉。
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
烛龙火树争驰逐。
争驰逐。
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相关标签:忆秦娥

译文及注释

译文:新年新月弯弯一轮,妩媚如钩,清凉似玉。天上的月亮像自己穿的小小凤纹绣鞋,也像微微蹙起的一弯娥眉。盛装的女子头上插着闹蛾,发饰嵌着雪柳,街上灯火灿烂,烛龙劲舞,驰骋追逐。这驰骋追逐的盛况,即使是元宵节的三五之夜,也不及初六。

注释:寒玉:指清冷雅洁的东西,如水、月、竹等。
翠眉:古代女子用青黛画眉,因此称之。
蹙(cù):局促不安。
闹蛾:古代一种头饰,用剪丝绸或乌金纸制成花或草虫的形状。
雪柳:宋代妇女在立春日和元宵节时插戴的一种绢或纸制成的头花。
烛龙:古代神话中的神名,传说其张目能照耀天下。
火树:树上挂满灯彩,喻灯火灿烂。
争驰:竞相奔驰。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日。 《忆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描述了作者朱淑真小时候对正月初六的美好记忆。文章以描绘月亮为开头,用“寒玉”来形容细弯的月亮,比喻成女孩子穿的凤鞋和蹙起的娥眉,展现了作者对月亮的美好联想。

接着,文章提到了“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这是在描述元宵节的热闹场景。闹蛾和雪柳是古代女子头饰,元宵节时女子们会戴上闹蛾和雪柳,以应时节。烛龙和火树则指的是元宵节的灯火,烛龙是北方民族的图腾,火树则是一种色彩鲜艳的树木。这些元宵节的景象使得正月初六显得更加热闹和美丽。

最后,文章提到了“元宵三五,不如初六”,表达了作者对正月初六的喜爱之情。在朱淑真的记忆中,正月初六是一个快乐而热闹的日子,比元宵节还要有趣。少女朱淑真和姐妹们穿着小凤鞋,在灯火辉煌的街头追逐奔跑,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整篇赏析通过描绘细致的细节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正月初六的美好记忆和情感。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快乐的追求,同时也能够想象到那个热闹而美丽的正月初六的场景。 《忆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朱淑真的照片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是宋代女诗人之一,也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她出生于南宋初年,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有一种说法认为她是浙江海宁人,另一种说法认为她是浙江杭州人。她出生在一个仕宦之家,丈夫是一名文法小吏,但由于志趣不合,夫妻关系不和睦,最终导致丈夫抑郁而早逝。据传淑真过世后,她的父母将她生前的文稿全部烧毁。关于她的其他生平资料无法考证,没有确切的结论。现存的她的作品有《断肠诗集》和《断肠词》,这些作品是劫后余篇,幸存下来的。

猜您喜欢

忆秦娥·花深深

宋代 郑文妻

花深深。一钩罗袜行花阴。行花阴。闲将柳带,细结同心。
日边消息空沈沈。画眉楼上愁登临。愁登临。海棠开后,望到如今。

忆秦娥·春酲薄

宋代 刘克庄

春酲薄,梦中毬马豪如昨。豪如昨。月明横笛,晓寒吹角。
古来成败难描摸,而今却悔当时错。当时错,铁衣犹在,不堪重著。

忆秦娥

宋代 张孝祥

天一角。南枝向我情如昨。情如昨。水寒烟淡,雾轻云薄。
吹花嚼蕊愁无托。年华冉冉惊离索。惊离索。倩春留住,莫教摇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