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的梦魂经常飞向吴中的故园路。我送了一只传信的黄犬,希望它能带你回到故土。如果你到了松江,可以呼唤小舟来摆渡,但请不要惊扰到飞翔的鸥鸟和白鹭。吴中四桥的河湾渡口,曾经是我经常去的地方。
我曾经像王维描绘《辋川图》那样,细细品味吴中暮春的景物,也经常吟诵王右丞的诗句。我已经确定了回乡的日期,天公已经应许了。我身上的春衫还是小蛮细心绣制的,曾经被西湖的泪雨打湿过。
注释:
伯固:苏轼的诗友苏坚,字伯固,和苏轼一起在杭州待了三年。
黄犬:狗的名字。这里用黄犬来表示希望能够保持联系。
《辋川图》:唐代王维在蓝田清凉寺壁上画的《辋川图》。
小蛮:歌妓的名字。这里指苏轼的侍妾朝云。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词是苏轼在公元1092年(元祐七年)写的一首送别词。上阕表达了作者对苏坚归吴的羡慕和对吴中旧游的思念。通过使用“黄犬”这一典故,表达了作者盼望苏坚回吴后及时来信的心情。词中的“呼小渡”几句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虚实结合,给对方一种亲切感。下阕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无法归去的遗憾,间接表达了对官场浮沉的厌倦。通过谈及苏坚的“归”,抒发了作者对自己的“归计”的思考。
在众多的送别词中,苏轼的《青玉案》独具一格。一方面,作者是为了送客而写的,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是客居他乡,所以这首词可以说是在“客”中送客。整首词的中心是一个“归”字,既表达了对苏坚归吴的羡慕,也表达了对自己归乡梦难成的悲叹。词中的“作个归期天定许”一句,别开生面,明知不可能归去,却仍然说“天定许”,表达了作者对归乡的渴望之情,倍加殷切。而“小蛮针线”一词则展现了宦游天涯的辛酸,情感真挚,其意境绝非柳永《定风波》中的“针线闲拈伴伊坐”之类的小儿女语可比拟。
词中的“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这句描述了苏轼迫切思念与亲人和爱侣团聚的心情。通过借用白居易所宠爱的善舞妓人小蛮,来指代他的爱妾朝云,朝云亲手缝制的春衫“曾湿西湖雨”,词中暗示了“天注定”的意味:天公有情,为了朝云的相思而洒下泪雨,淋湿了词人的春衫,这不正是“天定许”吗?整首词写出了词人对朝云的思念之情,表达方式委婉曲折,含蓄深沉。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