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峒氓》原文赏析

  • liǔ
    zhōu
    tóng
    máng
  • [
    táng
    dài
    ]
    liǔ
    zōng
    yuán
  • jùn
    chéng
    nán
    xià
    jiē
    tōng
    jīn
    shū
    yīn
    qīn
  • qīng
    ruò
    guǒ
    yán
    guī
    tóng
    绿
    bāo
    fàn
    chèn
    rén
  • é
    máo
    féng
    shān
    zhàn
    nián
    bài
    shuǐ
    shén
  • chóu
    xiàng
    gōng
    tíng
    wèn
    chóng
    tóu
    zhāng
    zuò
    wén
    shēn

原文: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相关标签:写人生活抒怀

译文及注释

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
柳州城南有连接各个方向的渡口,峒人的服饰和语言与其他人不同,无法亲近。

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
回家的人用箬竹叶子包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裹着食品。

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
用鹅毛填充被褥来抵御寒冷,用鸡骨占卜来祭拜水神。

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服当纹身峒人。
在判决案件时需要依靠翻译而感到困扰,真想脱下官服成为纹身的峒人。

峒:古代对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泛称。氓(méng):民,百姓。
峒指的是古代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泛称。氓指的是百姓。

郡城:郡治所在地。这里指柳州。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诗:“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郡城指的是郡治所在地,这里指的是柳州。唐代李德裕在《登崖州城作》诗中写道:“青山似乎想留住人,百转千遭绕着郡城。”

异服:不合礼制的服饰;奇异的服装。
异服指的是不符合礼制的服饰,奇异的服装。

殊音:异音。特殊的乐音或声音。
殊音指的是异音,特殊的乐音或声音。

青箬:箬竹的叶子。箬竹叶大质薄,常用以裹物。
青箬指的是箬竹的叶子。箬竹叶子又大又薄,常用来包裹物品。

趁虚:即“趁墟”。赶集。
趁虚即指赶集。

御腊:就是御寒的意思。腊,腊月,即阴历十二月,是天气很冷的时候。山罽(jì):山民用毛制作的毡毯一类的织物。这里指用鹅毛缝制的被子。
御腊指的是御寒。腊月即指阴历十二月,天气很冷。山罽指的是山民用毛制作的毡毯等织物。这里指用鹅毛缝制的被子。

鸡骨占年:鸡的骨头。古时或用以占卜。
鸡骨占年指的是鸡的骨头。古代有时用鸡骨占卜。

水神:水域之神;司水之神。
水神指的是水域之神,司水之神。

公庭:公堂,法庭。
公庭指的是公堂,法庭。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指代士大夫的服装。文身:在身上刺画花纹。这是古代越地的一种习俗。
章甫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指代士大夫的服装。文身指的是在身上刺画花纹,是古代越地的一种习俗。 《柳州峒氓》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被贬永州司马十年期间,他的心情一直很郁闷。为了消除忧愁,他经常沉浸在山水之间,远离人群。然而,当他调任柳州刺史后,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决定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的生活、风俗和习惯,关心他们的疾苦。

《柳州峒氓》这首诗,正是柳宗元写的关于他在柳州与峒氓生活接近的情况。峒氓是指当时柳州地区的普通百姓,他们生活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柳宗元通过与峒氓的接触,深刻感受到了他们的辛苦和困境。

在诗中,柳宗元描绘了峒氓们的生活场景和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他描述了他们勤劳耕种的身影,以及他们为了生计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的苦楚。他还表达了对峒氓们的同情和关怀,希望能够为他们带来一些改变和帮助。

通过这首诗,柳宗元展示了他对人民的关心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他不再只是一个远离人民的文人,而是一个真正关心人民疾苦的政治家。这首诗也反映了柳宗元在柳州任职期间的转变和成长,他开始重视人民的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总之,柳宗元在柳州任职期间的思想转变和与峒氓生活接近的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创作背景。这段经历让他更加了解人民的生活和困境,激发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柳州峒氓》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脱出来。这首诗通过描写柳州峒氓的生活和习俗,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关注和尊重,展现了他入乡随俗的思想和为民造福的行动。 《柳州峒氓》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照片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是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哲学家、儒学家和政治家。他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著名作品包括《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被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由于他是河东人,人们称他为柳河东。此外,他曾担任柳州刺史,因此也被称为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一起被认为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他们被合称为“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柳宗元的诗歌和文学成就都非常杰出,他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时难分轩轾。

关于柳宗元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773年,逝世于819年。

猜您喜欢

咏三良

唐代 柳宗元

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
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
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
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
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
疾病命固乱,魏氏言有章。
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

送元暠师诗

唐代 柳宗元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封建论

唐代 柳宗元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
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
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
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
”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
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
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
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
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
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
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
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
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
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
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
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
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
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
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
何以言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审,睹汲黯之简靖,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一方可也。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
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
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裂眦,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汉事然也。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尤非所谓知理者也。
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
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或者又以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
”是大不然。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
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
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
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