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容颜苍老,白发满头,回家的计划不知何时能实现。老友新朋都已断了联系,只有你殷勤为我设宴践行。
注释:容颜苍老,白发满头 - 形容主人公的年纪已经很大,面容显老,头发全白。
回家的计划不知何时能实现 - 指主人公一直没有机会回家。
殷勤为我设宴践行 - 指你一直热情地为我准备宴席。
就要告别而去,开口未歌先凄咽,细雨和凉风吹打着面颊。不要用手帕擦眼泪,就任由它洒满衣衫吧,再次相会时,便把这作为相知、想念的凭证。
注释:就要告别而去 - 指主人公即将离开。
开口未歌先凄咽 - 指主人公刚开口唱歌就感到悲伤。
细雨和凉风吹打着面颊 - 形容细雨和凉风吹拂着主人公的脸颊。
不要用手帕擦眼泪 - 意味着主人公不想掩饰自己的悲伤。
就任由它洒满衣衫吧 - 意味着主人公任由眼泪洒满衣衫。
再次相会时,便把这作为相知、想念的凭证 - 意味着主人公希望这段经历成为彼此相知和思念的证明。
注释:醉落魄 - 是一首词牌名,即《一斛珠》。
苏州阊门 - 是古代苏州城的首门。
佳人 - 指秦楼楚馆里的歌女。
《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离开杭州前往密州的途中经过苏州的情景。在苏州,有一位名叫阊门的歌妓为他设宴饯行。苏轼将这位歌妓视作自己在沦落天涯时的知音,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词作为回赠。 《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苏轼的《阊门留别》一词进行的解读。词的上片表达了词人思乡之情,虽然已经年老,但对回归故乡的决心仍未决定。通过问句的方式表达,使感慨更加深刻。词人此时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与旧交断绝,眼前只有这位歌妓,她对词人殷勤关怀,成为了词人珍贵的知己。词中展现了词人平等对待歌妓的态度,对她们寄予深刻的同情,并将自己的漂泊与歌妓的不幸命运联系在一起。在离别之际,词人自然会触发真情。下片写出了词人与佳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从“殷勤别”到“离亭欲去”,情感自然流转。不同的是,上片是从自己到对方,下片则是从对方到自己,展现了双方情感的契合和交流。歌妓以歌曲送别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与自己最爱的知音分别,必然是未歌先凄咽,以至于泣不成声。然而,在这个时刻,无声胜有声,一个“咽”字道尽了佳人的深情。十月初冬,寒风袭人,但双方只感到离愁如满天细雨,纷纷扬扬,无穷无尽,一时忘记了寒风吹泪脸的感觉。结尾引用了武则天的《如意娘》诗句:“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词人进一步表达了劝慰佳人的意思,告诉她不要擦拭眼泪,任凭泪水洒满衣裳,等待再次相见时,这将成为他们相知之心的见证。这既是对佳人的安慰,也是对自己的宽解。在此刻的离别中,希望能够再次相见。整篇赏析通过解读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展现了苏轼一生中的矛盾心理和对归乡的渴望。 《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