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工程师郑国所修建的灌溉渠道,白渠是指白水渠,是古代中国的一条重要灌溉渠道。这里指虽然不能与郑国渠和白渠相比,但每年的收成肯定会比东京(指当时的首都)也不差。 《白石岩下径行田诗》译文及注释详情»
公元423年秋,诗人身为永嘉太守,肩负着管理和保护当地农田的重任。在一次巡视农田的行程中,他目睹了灾情严重、民不聊生的景象。农田被洪水冲毁,庄稼被淹没,农民们无法种植粮食,生活陷入困境。
面对这样的情景,诗人深感责任重大,决心采取行动来改善农田的状况。他意识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决定投入精力和资源来整治水利设施,以保护农田免受洪水的侵袭。他希望通过修建堤坝、挖掘渠道等措施,改善排水系统,提高农田的抗洪能力,从而保障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
在整治水利工程的过程中,诗人深入农田,亲自参与工作。他亲眼目睹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感受到了他们对丰收的渴望和对生活的希望。这些农民们是社会的基石,他们的辛勤劳作和付出是社会繁荣的源泉。诗人深受感动,他决心要为农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够安心种田,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整治水利工程的同时,诗人也思考着更深层次的问题。他意识到,农田的灾害不仅仅是自然因素造成的,还与社会制度和政策有关。他深知,只有改革农田管理制度,优化农业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田灾害的问题。因此,他决心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成诗歌,以表达对农田灾害的关注和对农田管理制度的呼吁。
这首诗作于公元423年秋,是诗人在巡视农田时所写。它记录了诗人亲眼目睹的农田灾情,以及他下决心整治水利工程的决心。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农田灾害的关注,更是对农民们的关怀和对农田管理制度的呼吁。通过这首诗,诗人希望唤起社会对农田问题的重视,促进农田管理制度的改革,为农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白石岩下径行田诗》创作背景详情»
白石岩是位于浙江乐清市的一座山,又被称为白石山。根据《温州志》的记载,山下有一条白石小径,被认为是灵运行田的地方。灵运行田是指巡视农田的工作。这首诗的开头是笼统地描述了“灾年民无生”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贫困人民的同情之情。接着,诗人继续描写了灾情实况,并引出了他理想中的农田水利工程。诗的结尾六句则是诗人叙述了自己的心愿。
诗的开篇两句“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表达了小郡县的百姓本来就贫困,而在灾年更加无法生存的困境。虽然诗中没有具体描写饥寒交迫的景象,但读者可以想象出黎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景。
“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作为太守的担忧和对人民的爱护。诗人担心自己的智谋不够周全,无法充分救济人民。同时,他也对人民的生活困境感到忧虑,时刻关注着他们的疾苦。诗中的“惧”和“忧”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艰难的忧患意识和作为一郡之长的责任感。
接下来的五、六句描写了田地荒废的景象。诗中提到的“莓蔷横海外,芜秽积颓龄”形象地描述了草木繁茂、田地荒芜的情景。诗人自责地认为自己无能使灾情加剧,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反躬自责之意。
最后两句“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表达了诗人在灾害危及小邑之时积极筹划战胜灾害的决心。接下来的四句则展现了诗人设想中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的蓝图。诗中的“带远堤”和“泻长汀”描绘了壮美的景象。诗人展现了修筑堤坝、引水灌溉的宏伟景象,从小处着眼,展示了他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视。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既有寻幽探胜、肆意游遨的一面,又有关心黎民、注重农业的一面。诗人通过描写灾情和自己的理想,表达了对贫困人民的同情之情。
《白石岩下径行田诗》赏析详情»
谢灵运(385年-433年)是东晋时期的名将谢玄之孙,出生在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他的小名是“客”,人们常称他为谢客。他后来被封为康乐公,因此也被称为谢康公或谢康乐。
谢灵运是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发生在刘宋时代。他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山居赋》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记载在史册中的大旅行家。
除了山水诗,谢灵运还精通史学,擅长书法,并且翻译佛经。他曾奉诏撰写《晋书》,展示了他在史学方面的才华。《隋书·经籍志》和《晋书》中都收录了他的作品集《谢灵运集》,共计14种。
关于谢灵运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没有提及。他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而关于他的死亡,文中没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