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楼阴缺处,栏杆的影子静静地躺在东厢房前,空中皓月一轮。月儿照东厢,满天露冷风清,杏花洁白如雪。
隔着烟雾,听催促时光的漏壶下,铜龙滴水,声如哽咽。厢房里帷幕昏暗,灯儿结了花。灯儿结了花,我只做了一会儿春梦,便游遍了辽阔的江南。
注释:
楼阴缺:高楼被树荫遮蔽,只露出未被遮住的一角。指树阴未遮住的楼阁一角。
栏干影卧:由于高楼东厢未被树荫所蔽,因此当月照东厢时,栏干的影子就卧倒地上。
厢:厢房。
一天:满天。
烟:夜雾。
金虬(qiú):铜龙,造型为龙的铜漏,古代滴水计时之器。
罗帏:罗帐。指闺房。
灯花结:灯芯烧结成花,旧俗以为有喜讯。
《秦楼月·楼阴缺》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根据周必大所撰写的《范公成大神道碑》记载而来。根据记载,成大于淳熙三年(1176)春在四川制置使任上辞官归家养病。尽管他在病中,仍然为国家操劳,上书言兵民十五事,使宋孝宗赵深深受感动。因此,这组词可能是在他居家养病期间创作的。提到寄托,只是为了说明作者的原意。 《秦楼月·楼阴缺》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这首词描写了春闺少妇怀念远方的人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思念之情。词分为上下两阙,描写的情景非常真实,被认为是组词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篇。
上阙描写了楼外的月色夜景。楼阴缺处,月光透过栏杆的影子投射到东厢。影子向东移动,说明月亮偏向西方,夜已深。词中的“东厢月”三字按照词牌格式规定需要重复出现。后面的三字“浩然风露,似雪杏花”则被包容在月光下的银色世界中。词中的“杏花”点出了季节,也是春夜外景迷人画面的主体,同时也蕴含了青春寂寞的情绪。这里的描写为后半首写闺阁中的愁思不眠做了铺垫。
下阙描写了怀人念远的闺中少妇。她深藏在幽雅的园林中,风姿秀美,心性柔静,心情惆怅。这样的描写给人一种能够感受到景物与人物相互呼应的感觉。上下阙看似互不相干,但实际上非常一致。接着转写了少妇的愁思。她独自躺在罗帏之中,心怀远方的人,久久不能入眠。此时灯光越来越暗淡,室外的夜露已经落下,一切都变得沉寂。只有漏壶上的铜龙透过烟雾发出点点滴滴的漏声。对于愁人来说,这声音竟然像是哽咽的声音。作者通过暗淡的灯光和哽咽的漏声创造了一种幽怨的意境,将人的愁苦表现得非常真切。特别是“隔烟催漏金虬咽”这句诗,展现了作者移情想象的奇思。接着又写了少妇的幽梦,重复了前句末三字,突出了灯光的昏暗。然后借用了岑参《春梦》诗中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这两句诗,表达了少妇迷离惝恍的情感。
最后,人疲倦,灯光昏暗,终于得到了片刻的短暂睡眠,梦魂忽然来到了江南,境界顿时开阔。然而,她所怀念的人在哪里?梦中是否能够见到?作者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样的写法比韦
《秦楼月·楼阴缺》赏析详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是一位南宋时期的汉族诗人。他出生在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成大的诗歌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被誉为南宋诗坛的重要代表之一。
范成大最初受到江西派的影响,后来开始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题材广泛,但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们都是南宋时期的重要诗人,对于南宋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范成大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被广泛传诵和赞赏。他的诗风平易近人,内容真实生动,深受读者喜爱。范成大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融入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范成大的逝世年份为1193年,享年67岁。他的诗歌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被追谥为文穆,以表彰他在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