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原文赏析

  • què
    qiáo
    xiān
    ·
    yǒu
    shān
    xíng
    shū
    suǒ
    jiàn
  • [
    sòng
    dài
    ]
    xīn
  • sōng
    gāng
    shǔ
    máo
    yán
    xián
    xián
    lái
    zuì
    guài
    shí
    kàn
    feī
    quán
    yòu
    què
    shì
    qián
    huí
    xǐng
    chù
  • dōng
    jiā
    西
    jiā
    guī
    dēng
    huǒ
    mén
    qián
    xiào
    niàng
    chéng
    qiān
    qǐng
    dào
    huā
    xiāng
    feì
    tiān
    fēng
    lòu

原文: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相关标签:农村生活抒情壮志难酬鹊桥仙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松岗中躲避寒暑,在茅檐下躲避风雨,如此来来去去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停下醉酒摇晃的脚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飞流直下溅珠跃玉的瀑布,醉眼朦胧,辨认许久,看啊看啊,原来以前多次酒醒就在这里!
东边有人娶妻,而西边已经出嫁的女儿也回娘家省亲,两家门前都灯火通明,亲友云集,一片欢声笑语。村外田野里柔风轻露漫天飘洒,它们是在酝酿制造着稻香千顷,丰收就在眼前了!感谢夜里风露对于稻谷的滋润。

注释:己酉:淳熙十六年(1189年),时词人闲居带湖。
归女:嫁女儿。古时女子出嫁称“于归”。
“酿成”三句:谓每夜的清风白露,酿成一片稻米花香,意即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五十六字者始自欧阳修,因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为调名。周邦彦词名《鹊桥仙令》,《梅苑》词名《忆人人》;韩淲词,取秦观词句,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张辑词,有“天风吹送广寒秋”句,名《广寒秋》。元高拭词注:仙吕调。《鹊桥仙》另有一体,八十八字,始自柳永。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辞去官职后,选择居住在江西上饶。这首词《西江月·遣兴》是他在那个时期创作的,与另一首词《西江月》有着相似的背景。

这首词以农村生活为背景,表达了辛弃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当时的辛弃疾已经五十岁了,他在农村的生活中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变迁。他通过描绘西江的月光和农村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首词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抒情才华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他以诗人的眼光,描绘了江边的月光和农田的景色,将自然与人生相结合,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展示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通过描绘农田的景色和农民的劳作,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仰。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农村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壮丽展现在词中。

总之,这首词《西江月·遣兴》是辛弃疾在江西上饶时期创作的一首抒情小词。它以农村生活为背景,表达了辛弃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农民的劳作,辛弃疾展示了他对农村生活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首词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抒情才华和对生活的感悟,成为他创作生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达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赞美。他写道:“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闲携手,踏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里描绘了农村的春天景色,绿杨、红杏都是春天的象征,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他和伴侣一起漫步在田间地头,享受着春天的美景,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都能感受到农村的宁静和美好。

接下来,他写道:“独自把花深巷,静看红楼梦里人。”这里的“花深巷”指的是农村的小巷,他独自一人走进这个小巷,静静地欣赏着红楼梦中的人物。这里的红楼梦是指《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辛弃疾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红楼梦这部作品的喜爱。他在农村生活中,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他对农村生活的一种享受。

最后,他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年华虚度,白首不禁青丝鬓。”这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生如梦,短暂而虚幻,所以要珍惜每一个时刻。他用“一尊还酹江月”来比喻人生的短暂,江月是指时间的流逝,他要将酒倒满,表示要珍惜每一刻。他还提到了年华虚度,白首不禁青丝鬓,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年老的担忧。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写辛弃疾在江西上饶的农村生活,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农民的赞美。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朝政的失望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词既有沉重的情感,又有明亮的一面,展现了辛弃疾高尚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赏析详情»

赏析二

作者在《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中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山水之美和农村风情。词的开篇以“连云松竹”和“断崖修竹”来形容地势高,松竹成林的景象,展现了一片闲适高雅的情调。接着,词中出现了“闲来闲去几度”的句子,表达了作者频繁上山下山的经历,以及对山水的喜爱和享受。这里引用了《论语·雍也》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来强调大自然的山水可以净化心灵,给人带来慰藉。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诗人在山中醉卧观赏怪石和飞泉的情景。诗人停下脚步,扶着嶙峋的怪石,凝视着眼前飞流直下的瀑布,感叹自己曾经多次在这里醒来。这里使用了“似曾相识”和“似是而非”来表达诗人在醉酒状态下的感受,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退隐山林的无奈和思念。

词的下片转向描写农村风情,以“山行所见”为题。词中描述了男婚女嫁的场景,两家门前灯火通明,亲友欢聚一堂。通过描绘这一场景,词中展现了农村婚嫁的热闹和喜庆。最后三句以“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来结束,形象地描绘了农村生活中的丰收和幸福。

整首词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山水之美和农村风情,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慨。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场景,词中传递出一种闲适高雅的情调,让人感受到山水和农村生活的美好。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赏析二详情»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

猜您喜欢

鹊桥仙

宋代 张元干

靓妆艳态,娇波流盼,双靥横涡半笑。尊前烛畔粉生光,更低唱、新翻转调。
花房结子,冰枝清瘦。醉倚香浓寒峭。雏莺新啭上林声,惊梦断、池塘春草。

鹊桥仙(般涉调)

宋代 张先

星桥火树,长安一夜,开遍红莲万蕊。绮罗能借月中春,风露细、天清似水。
重城闭月,青楼夸乐,人在银潢影里。画屏期约近收灯,归步急、双鸳欲起。

鹊桥仙·银潢濯月

宋代 魏了翁

银潢濯月,金茎团露,一日清於一日。
昨宵云雨暗河桥,似划地、不如今夕。
乘查信断,搘机人去,误了桥边消息。
天孙问我巧何如,正为怕、不曾陈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