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扰扰水潺潺。笑溪山。几时闲。更觉桃源,人去隔仙凡。万壑千岩楼外雪,琼作树,玉为栏。
(乱云扰扰:形容云雾纷乱。水潺潺:形容水流声。桃源:指幽静美丽的地方。人去隔仙凡:指人与仙境隔绝。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琼作树,玉为栏:形容景色美丽壮观。)
倦游回首且加餐。短篷寒。画图间。见说娇颦,拥髻待君看。二月东湖湖上路,官柳嫩,野梅残。
(倦游回首且加餐:疲倦的旅行者回首并且休息片刻。短篷寒:指短篷车里寒冷。画图间:指画图的空闲时光。娇颦:指蹙眉含愁的媚态。拥髻:指捧持发髻,话旧生哀。二月东湖湖上路:指二月时在东湖湖上的路上。官柳嫩:指官方种植的柳树嫩绿。野梅残:指野生梅花已经凋谢。)
《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译文及注释详情»
桃源:地方名。指一个幽静、美丽的地方,常用来比喻人们向往的理想境地。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意味着山势险峻,景色壮丽。
娇颦:形容蹙眉含愁的媚态。用来形容女子娇媚的表情,通常带有一丝忧愁。
拥髻:指捧持发髻,表示怀旧生哀。形容人们怀念过去的时光,感慨万分。
《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注释详情»
这篇词以送别元济之归豫章为主题,共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了送别之景,表现了对尘世纷扰的厌恶和对仙家清静的向往。词的开头三句写近景,描绘了天上乱云飞渡、山涧溪水潺潺的景象,以及山下溪中的喧闹景象。作者希望能够远离这种喧嚣,寻找幽闲。接下来的两句是过渡句,表达了近处的喧嚣与远处的仙境之间的对比。最后三句描写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山上积雪覆盖的景象,将其比喻为人间仙境。
下片写送别之情。开头一句表达了殷勤送别之意。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心情不好,但仍要保重身体,多吃一点。接着的一句写归程,描绘了乘坐小船行进在寒烟中的情景,给人一种陶醉和心旷神怡的感觉。最后一句写归后的家庭生活,描绘了娇妻美妾拥髻以待,向君倾诉衷肠的情景。通过使用“见说”二字,将实与虚相结合,使词更加灵动有趣。末尾三句点出了元济之归去的时间和地点,同时描写了柳嫩梅残的初春景色,以景结情,潇洒有致。
整篇词通过描写送别之景和送别之情,展现了作者对尘世纷扰的厌恶和对仙家清静的向往,同时表达了对元济之归的殷勤送别和对归后家庭生活的期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使词充满了诗情画意。
《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鉴赏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