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昨日黄昏时,天上飘洒的还是细雨,次日清晨醒来打开窗帘,却发现大雪差不多快要和屋檐齐平了。江阔天低,漫漫白雪把江边酒馆的酒旗都盖住了,寒冷中独自坐着吟咏诗词,有谁陪伴?擦擦昏花的眼睛,捋捋衰老的胡子。
你可能正举行盛大的宴会,这如水晶般透明的雪,是为谁献上的美味?我手中拿着梅花,向东望去,想起陶潜。雪像故人,故人像雪,虽可爱,却又怕“有人嫌”。
注释:江神子:词牌名,即江城子,苏轼作此词时用江神子为词牌名。原为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后演化为双调七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五平韵,一韵到底。
朱康叔使君:《宋史·孝义传》:朱寿昌字康叔,扬州天长(今江苏省天长县)人。因在鄂州(今武汉市江南地区)为太守,清正爱民,故尊称为“使君”。东坡贬居黄州,与朱守书信往来甚密,成为至交。朱在西,苏在东。
雨纤纤:细雨纷纷的样子。
晓:早晨
青帘:青布做的招子,指酒旗。
燃衰髯(rán):以手指掐搓衰老的胡须。形容作词时字斟句酌的样子。
厌厌:指饮酒时欢乐、沉醉的样子。《诗经·小雅》: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水晶:极言珍贵。甜:指美味。
陶潜(365~427年):字元亮,号渊明,私谥靖节。东晋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因不满当时黑暗现实,去职归隐。对东坡的影响极大。这里东坡以陶潜自比,以江州刺史王宏比朱寿昌。隐喻朱使君邀东坡赴宴。
《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的十二月。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经快一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他与鄂州太守朱寿昌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正是在这个十二月,大雪纷飞,苏轼非常思念朱寿昌,于是写下了这首《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以表达对朱寿昌的慰问之情。 《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进行解读。文章分为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写了昨晚的雨和今晨的雪,以及苏轼在寒冷的天气中感到的孤独和寂寞。通过描写天气的急速变化,表达了苏轼内心的不安和困扰。最后三句则突出了苏轼的孤独和衰老之态,只有边揩目边燃须边吟诗,才能度过这寂寞的时光。
下片则以自我心态反衬,表达了苏轼对挚友朱守的深切思念之情。通过引用李白的诗句,点化了朱守可能正在享受盛宴,而苏轼却孤苦伶仃。接着运用想象,写朱守手把梅花举起,东望着黄州的陶潜,表达了苏轼对朱守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最后以回环句的形式,表达了苏轼内心的压抑和牢骚,怕造门不前而返,担心有人嫌弃自己。整篇诗通过上下片的对比,以雪景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朱守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展现了苏轼独立人格和审美情趣。
《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一声玉磬下星坛。步虚阑。露华寒。平晓阿香,油壁碾青鸾。应是老鳞眠不得,云炮落,雨瓢翻。
身闲犹耿寸心丹。炷炉烟。暗祈年。随虎蛙声,鼓吹稻花田。秋水一池莲叶晚,吟喜雨,拍阑干。
看君人物汉西都。过吾庐。笑谈初。便说公卿,元自要通儒。一自梅花开了后,长怕说,赋归欤。
而今别恨满江湖。怎消除。算何如。杖屦当时,闻早放教疏。今代故交新贵后,浑不寄,数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