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天汉桥的南北,中原的老百姓年年都站在那里,期待着王师的归来。
他们哭不出声,强忍着泪水询问使者:我们朝廷的军队什么时候真的会过来?
注释:
天汉桥:正式名称为天汉桥,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宣德门和朱雀门之间,横跨汴河。
朱雀门: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旧城南面有三座门,朱雀门是其中的一座,为正南门。
宣德楼:宫城的正门楼。
天街:京城的街道被称为天街,这里指的是当年北宋皇帝车驾行经的御道。
父老:指汴梁的百姓。等驾回:等候宋朝天子的车驾回来。驾,皇帝乘坐的车子。
失声:哭不出声。询:探问,打听。
六军:古代规定,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天子设有六军。这里借指王师,即南宋的军队。
《州桥》译文及注释详情»
《揽辔录》是范成大在公元1170年出使金国时所写的一卷日记和一卷诗集。当时,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他渡过淮河,踏上中原土地,对所见所闻所感深感触动。为了记录这段旅程的经历和感受,他写下了《揽辔录》这本日记。这本日记记录了他在途中所见所闻的一切,包括风景、人物、历史等等。范成大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观察力,将他的旅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除了日记,范成大还写了一卷诗集,收录了他在旅途中所作的七十二首七言绝句。这些诗歌表达了他对所见所闻的感慨和思考,展现了他对中原土地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索。这些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范成大对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揽辔录》中的这些诗歌是范成大在经过汴京时所作。汴京是当时的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金国的都城。范成大在经过汴京时,对这座城市的繁华和历史感到震撼,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这座城市的赞美和思考。
《揽辔录》是范成大在出使金国途中的创作,它记录了他的旅程和感受,展现了他对中原土地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索。这本日记和诗集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成为范成大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州桥》创作背景详情»
问”。这两个字虽然简单,但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意义。首先是“等”,表现了中原人民对光复的渴望和期待。他们长期生活在沦陷区,忍受着外族的统治和压迫,渴望着王师的北返,带来解放和希望。这种等待的心情,通过“等”字的运用,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是“询问”,这个动作表达了中原人民对使者的期待和希望。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官军的动向,是否有希望恢复故土。这种询问的心情,通过“询问”这个动作的描写,表现得生动而真实。整首诗通过这两个字的运用,将中原人民的心情和期待表达得深入人心。
此外,诗中还有一些细节的描写,如“忍泪失声”的询问,表现了中原人民内心的激动和失望。他们忍不住泪水,但又不敢发声,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处境和现实。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通过“忍泪失声”的描写,表现得深情而动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中原人民盼望光复的心情和对议和政策的不满。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那个时代的沦陷区,感受到中原人民的苦难和希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蕴深远,是一首值得赏析的作品。
《州桥》赏析详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是一位南宋时期的汉族诗人。他出生在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成大的诗歌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被誉为南宋诗坛的重要代表之一。
范成大最初受到江西派的影响,后来开始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题材广泛,但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们都是南宋时期的重要诗人,对于南宋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范成大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被广泛传诵和赞赏。他的诗风平易近人,内容真实生动,深受读者喜爱。范成大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融入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范成大的逝世年份为1193年,享年67岁。他的诗歌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被追谥为文穆,以表彰他在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