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骑着瘦弱的马,带着满腹的诗情在天涯奔走,疲倦的乌鸦哀鸣着,小山村里只有几户人家。柳絮拍打着我的头,给我增添了白发。
注释:凭阑人:曲牌名,调名本意即咏楼上身倚栏杆的人。调见元邵亨贞《蚁术词选》。单调二十四字,四句四平韵。
金陵:即今江苏南京市。
天一涯:天涯尽头。
鬓华:鬓发花白。
《凭阑人·金陵道中》译文及注释详情»
乔吉是一位旅行者,他曾经游历过很多地方,但是在穷游天涯之后,他来到了金陵古道。这条古道位于中国的一个古城金陵,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当乔吉站在古道旁边的栏杆上,眺望着远方的风景时,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
乔吉的心情如同一汪湖水,波澜起伏。他的思绪随着古道的弯曲起伏,一路上回忆起了自己离开家乡的那一天。他想起了家乡的山川河流,想起了亲人的笑容和温暖的家庭。这些回忆让他感到无比的思念和愁绪。
乔吉的思乡之情如同一阵微风,轻轻地吹拂着他的心灵。他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亲情,也感受到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和无助。他站在栏杆上,凭倚着,仿佛在与远方的家乡对话,倾诉着自己的思念之情。
乔吉的思乡之情如同一首动人的乐曲,从他的肺腑中流淌而出。他的心灵在这首乐曲中得到了宣泄和抒发,他的思念之情也得到了舒缓和宽慰。这首《凭阑人》成为了他思乡之情的载体,也成为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的表达。
乔吉的《凭阑人·金陵道中》是一首充满了思乡之情的诗歌。它通过描绘乔吉在金陵古道上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这首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
乔吉的创作背景是他在金陵古道上的思乡之情。这个背景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真实感和情感共鸣,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他的思乡之情。这首诗歌也成为了乔吉对家乡的深深眷恋的表达,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亲情。
《凭阑人·金陵道中》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分析了一首诗的内容和结构。首先,文章提到了诗中的开头两句,描述了瘦马驮诗和倦鸟呼愁的悲苦情怀,以及远离故土的旅途。通过这两句,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身世和处境。接着,文章指出第二句通过移情入景,抒发了人不如鸟的羁旅愁怀。作者引用了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鸟倦飞而知还”一句,来进一步表达浪子之愁。
然后,文章提到了后两句,描述了匆匆春去和岁月蹉跎,以及游子恋乡和身世凄凉。诗中的浪子看到了不远处的人家,进一步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不懂事的柳花飞上了作者的头发,使得他的白发更加明显。通过借柳絮来言之,诗人巧妙地表达了羁旅之挫和思乡之念。整首诗从瘦马入笔,至柳絮收笔,没有直接写人,但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将人的羁旅之愁写得深入人心。
最后,文章提到了诗的结构特点。诗中以瘦马、倦鸟和柳花三个自然意象作为线索,每个自然意象引出一系列相关的人文意象,构成了整首诗的网络结构。这种结构方式使得意象自然舒展,材料形散实聚,结构简明有序,达到了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这篇赏析通过分析诗中的内容和结构,揭示了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羁旅之愁和思乡之念的手法,以及诗的结构特点。
《凭阑人·金陵道中》赏析详情»
乔吉(约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是元代的杂剧家。他出生于太原(今属山西),一生中怀才不遇,但他倾注了自己的精力来创作散曲和杂剧。
乔吉的杂剧作品散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文集中。他的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包括小令200余首和套曲11首。目前还有一些抄本保存下来,如《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以及任讷编辑的《散曲丛刊》中的《梦符散曲》。
乔吉的创作才华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展现,他的散曲和杂剧作品在元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他的一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