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又是新月弯如眉的时候,悠悠哀音,长笛月下为谁吹?独倚高楼,在暮云中第一回看到归雁正不住地向南飞去。可不要说远行的人要比雁还迟归啊!
想在梦中体会相会的美好,可是山重重,路迢迢,却向何处寻!只能等待远方的书信来纾解心中离愁别恨,可是迟迟不到。一梦惊醒,惟有单调的玉枕与刺骨的凉意。
注释:
“新月”句:暗用五代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未有团栾意”与唐王涯《秋思赠远》“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之意为后文的“行人”“短书”作伏笔。如眉,指月钩弯如眉状。
“长笛”句:借用唐杜牧《题元处士高亭》“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为背景。
“楼倚”句:化用唐赵嘏《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诗意。
南飞:雁为候鸟,每年春分后往北飞,秋分后飞回南方。
“漫道”句:语出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漫,空,徒;又莫,勿。
佳期:相会的美好时光。
“梦里”句:化用南朝粱沈约《别范安成诗》“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意,典出南朝粱萧统《文选》李善注引《韩非子》:“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寻,但行至半道,即迷不知路,遂回,如此者三。”此处借以表达男女相思之情。
书:信。破:消解。恨:指离恨。
应:是。
玉枕:玉制或玉饰的枕头,亦用为瓷枕、石枕的美称。
《南乡子·新月又如眉》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晏几道在晏殊去世后所经历的变故。公元1055年,晏殊去世,晏几道的生活也随之戛然而止。他开始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挑战。当时的晏几道还很年轻,由他的二哥的妻子张氏照顾和抚养他。随后,晏几道结婚成家。《南乡子·新月又如眉》是晏几道成家后外出时怀念爱人而写的一首词。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 《南乡子·新月又如眉》创作背景详情»
起到“幽会”的作用,只能在梦中寻求一丝安慰。
“梦里”两句写她在梦中与故人相见的情景,梦境中的相聚仿佛真实,但醒来后却只能是一场空,“梦里”与“醒来”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她的离愁别恨。“梦里”一词的重复使用,使得整个句子更加凄凉,表达了她对故人的思念之深。“梦里”与“醒来”之间的转折,也暗示了现实与梦境之间的无法逾越的鸿沟。
“梦里”之后的“醒来”一句,写她从梦中醒来后的心情,她意识到梦境只是一种遥远的幻想,而现实中的离别却是无法逃避的残酷现实。“醒来”两字短促有力,表达了她从梦中清醒过来的瞬间,也传递出她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
全诗以时景起笔,以情思结尾,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对比、转折等修辞手法,使诗意更加深刻。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出生于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是晏殊的第七个儿子。晏几道曾担任过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职务。
晏几道性格孤傲,中年时家境中落。他与父亲晏殊一起被称为“二晏”。晏几道的词风与父亲相似,但他的造诣更加高超。他擅长表达言情之美,他的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因此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直率地表达了情感,多以爱情生活为题材,因此被认为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
晏几道的代表作品有《小山词》。这部作品流传至今,展示了他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