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东园的风景非常美,今日一见果真如此,能消除我心中的愁闷。我虽然不是本乡本土的人,但是登上楼台一看,这是我游遍江南之地从未见到过的美景。正是因为东园美丽的风景才把我留在了这里。
日照短的秋天,鲜明的枫叶如织锦。清白的秋霜降下后,深暗色的菊花卷缩成一个球团了。回顾我的青春年华已交给东去的流水了。借助潘安的能耐,延缓我双鬓发白,不要让它像秋景那样衰败。
注释:南歌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有单调、双调两体。双调又有平韵、仄韵两体。宋人多用平韵体,此词用平韵体。
见说:见了后才说,这里指亲身感受。东园:江苏仪真风景园林。原为州之监军废营。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监察御史马仲涂建造成为暇日游园。
北客:苏轼自谓。因仪真在宋都开封之南,故自称“北客”。
吾土:自己的故乡,故地。
行尽:游遍,游完。
此淹留:我在仪真东园才真羁留,逗留。
短日:冬至后,白昼一天天地短起来。
缬(xié):染有彩纹的丝织品。
流年:光阴。
付东流:付给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了。
凭仗:借助。挽回潘鬓:留住潘岳那样的鬓发。潘岳:潘郎:即潘安,又名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莫教秋:不要让它像秋景那样衰败。
《南歌子·见说东园好》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的秋天。当时,苏轼与王胜之一起来到了仪真,并且拜访了真州太守袁陟。他们在仪真的学宫寄居下来。在这期间,苏轼与王胜之一同游览了东园,而这首词就是苏轼在他们三人同游东园时所作的。 《南歌子·见说东园好》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苏轼的《东园赋》进行解读。文章分为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述了东园的美景以及苏轼在这里的感受,下片则通过描写深秋景物来表达苏轼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上片中,作者首先指出苏轼是亲身感受到东园美景的,而不是听说的。接着,作者描述了东园的美景,称其能够消解苏轼的愁闷,使他感到开朗和神往。这里的美景是苏轼之前从未见过的,与范仲淹在岳阳楼上所观写山光水色的韵味相似,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最后,作者指出正是东园如画的美景,使得苏轼留连不去,挽留住了他。
下片中,作者通过特写深秋景物来表达苏轼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作者以“枫”和“菊”为代表,描绘了白昼短暂的景象。这里的景物带有双关意义,既明亮又暗淡,给人以微寒之感。接着,作者用“流年回首付东流!”一句话道破了苏轼此时此地的思想真谛,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不堪回首的愁闷。最后,作者通过借用古代文人的传统心理来安慰自己,认为东园的美景让苏轼内心增添了愉悦,而潘岳的能耐则延缓了苏轼逐渐发白的双鬓。
整篇赏析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了东园美景对苏轼的影响。东园的美景消解了苏轼多年来的愁闷,触发了他复杂的思想情绪中的消极心态,同时也为他增添了心事忡忡的忧愁。这篇赏析通过对苏轼的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对美景的感受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南歌子·见说东园好》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
作鸳鸯。
似带如丝柳,团酥握雪花。帘卷玉钩斜,九衢尘欲暮,
逐香车。
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
百花时。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欹枕覆鸳衾,隔帘莺百转,
感君心。
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
对芳颜。
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花里暗相招,忆君肠欲断,
恨春宵。
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近来心更切,
为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