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今年百花盛开的季节,整天吹着东风,深院高墙里弥漫着轻轻的茶烟。只有绿苔和芳草,柳絮和榆钱。听说在城西,长廊与古寺相连,宅院里有名气的园林。那里有两种珍稀的牡丹,一种叫做“醉贵妃”,另一种叫做“御黄袍”,让我留恋不已。
清明已经过去了,残花无处可归,对此不禁泪洒怀前。渐渐地进入深秋,为何这支牡丹依然如此红艳?还是设宴会客,暂且追随那稍纵即逝的时光吧,这难得的牡丹在秋日绽放,肃杀的秋风可不会怜惜。还不如留住这美妙的姿色,等到明年春天再开。
注释:
花时:花开的时节。
荡扬:轻轻地飘飞、扬起。
柳絮榆钱:飘扬的柳花和榆荚。
甲第:权贵的宅院。名园:有名气的园林。
醉贵妃:指绯红色牡丹,今名为“醉杨妃”。御黄袍:指贡黄色牡丹,今名为“御袍黄”。袂,衣袖。
高会:场面盛大的宴会。短景:短暂的时光。
清商:指秋天。
不暇馀妍:是说牡丹艳丽的日子不长了。妍,美丽。
《雨中花·夜行船》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的九月。当时,苏轼担任密州的官职,他听说有一枝牡丹在雨中偶然开放,这一消息让他的心情不禁为之一动。苏轼对花卉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尤其是对名花更是钟爱有加。因此,他决定特意举办一场酒会,邀请朋友们一起赏花。
这场酒会是为了共同欣赏这盛开的牡丹花而举办的。牡丹作为中国传统的名花之一,被誉为“国色天香”,其美丽的花朵和浓郁的芳香使得人们对其赞叹不已。苏轼对牡丹的喜爱更是深入骨髓,他对花卉的研究和欣赏达到了独特的境界。因此,他希望通过这场酒会,与朋友们一同分享他对牡丹的热爱和对花卉的独特见解。
在这场酒会上,苏轼不仅邀请了一些文人雅士,还有一些对花卉有着浓厚兴趣的朋友。大家欣赏着雨中盛开的牡丹花,品味着花朵散发出的芳香,畅谈着对花卉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这样的氛围让人们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力量。
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被牡丹花的美丽所感动,他拿起笔,在雨中写下了这首《雨中花》。这首诗以雨中盛开的牡丹花为主题,表达了苏轼对花卉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诗中的描写,苏轼将牡丹花与雨水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美丽而唯美的画面,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美好。
这篇创作背景展示了苏轼对花卉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这场酒会和诗歌的创作,苏轼将自己对花卉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传达给了他的朋友们和读者们。这首《雨中花》也成为了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后人广为传诵和赞美。
《雨中花·夜行船》创作背景详情»
直没有牡丹花的身影呢?这里的“秋向晚”一语双关,既指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也暗示词人的年纪已经渐渐老去。接下来的三句则以“闻道”二字领起,写出了赏花的好去处和牡丹花的盛况。词人用“国色天香”来形容牡丹花的美丽,再次表达了自己对牡丹的钟爱之情。然而,词人却又一次错过了赏花的时机,只能在心中默默感叹。最后一句“不及春光”,则是对自己错过赏花时机的遗憾和惋惜之情的总结。整篇赏析通过对词人错过赏花时机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词人关心民生的精神和对自然美的敏感。 《雨中花·夜行船》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政乐中和,夷夏宴喜,官梅乍传消息。待作新年欢计,断送春色。桃李成阴,甘棠少讼,又移旌戟。念画楼朱阁,风流高会,顿冷谈席。
西州纵有,舞裙歌板,谁共茗邀棋敌。归来未得,先沾离袖,管弦催滴。乐事赏心易散,良辰美景难得。会须醉倒,玉山扶起,更倾春碧。
壮岁嬉游,乐事几经,青门紫陌芳春。未见廉纤,膏雨浥花尘。濯锦宝丝增艳,洗妆玉颊尤新。向韶光浓处,点染芳菲,总是东君。
苏州老子,经雨南园,为谁一扫花林。谁信道、佳声著处,肌润香匀。晓试何郎汤饼,暮留巫女行云。寄言游子,也须留眄,小驻蹄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