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就像华胥一样理想的安乐和平之梦做完了,人在何地?只听得黄莺啼于红树。蔷薇露珠如香雨般滴下,寂寞地进入了闲空的庭院。
温暖的春风不懂得留住花,却将它一片片地吹落到人们身上。楼上人远看着春天快要过去,满地长长的芳草迷了人眼看不见归路。
注释:桃源忆故人:词牌名,又名《虞美人影》或《胡捣练》。上下两阙均为七六六五句,48字,句句用韵。
华胥(xū):用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也作梦境的代称。
红树:盛开红花之树。唐时对黄莺有“红树歌童”的美称。
蔷薇(qiáng wēi):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解:懂得。
着(zhe):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
《桃源忆故人·暮春》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他以其才华横溢和多才多艺而闻名于世。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的暮春时节,苏轼身处于常润道中,这是一个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地方。在这个时刻和地点,苏轼创作了一首词,这首词是他回忆起与好友陈襄一起在寒食节期间游览西湖的情景而作的。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通常在清明节前一天,也就是农历三月二十九或三月三十。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忠臣,他在国家危难之际,为了保护国家利益而牺牲自己。在寒食节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和忠臣,并且还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如踏青、郊游等。
苏轼和陈襄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游览名胜古迹,探讨文学艺术。在这个特殊的寒食节,他们决定一起去西湖游玩。西湖是中国最著名的湖泊之一,被誉为“人间天堂”。它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苏轼和陈襄在这个美丽的湖泊畔漫步,欣赏着湖水的波光粼粼,山峦的峰回路转。他们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着宁静和宜人的氛围。
苏轼在常润道中回忆起这段美好的时光,他用词婉约而富有感情地描绘了他们在西湖游玩的情景。这首词可能是苏轼对友谊和自然之美的赞美,也可能是他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无论如何,这首词都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的创作背景是他身处于常润道中,回忆起与好友陈襄在寒食节期间游览西湖的情景。这个背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情感的源泉,使他能够创作出一首充满美感和思考的词。这首词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才华,也反映了他对友谊、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桃源忆故人·暮春》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词的上片以神话的笔法,描写了词人在梦醒后所见的情景。其中,“华胥梦断人何处”表达了梦境的结束和主人的离去的情感。接着,词人描述了禽景和物景,通过“听得莺啼红树”和“几点蔷薇香雨”来展现出寂寞空旷的印象。
下片则运用象征的笔法,回忆起春游中所见到的景象,并回答了上片所提出的问题。词中的“暖风不解留花住,片片着人无数”突出了暖风的无情和花的有情,进而引出了人的情感。而“楼上望春归去”则表达了楼上人的有情和对青春的向往,但现实却是无情的。最后一句“芳草迷归路”则点明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即使满目芳草,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整首词运用了神话和象征的手法,将景物作为隐喻,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词人的情感。通过回忆寒食节出游的经历,词人巧妙地揭示了对官场和功名残酷现实的不满。尽管有“莺啼红树”和“蔷薇香雨”的美景,但最终却只有“寂寞闲庭户”。而“望春归去”却只是“芳草迷归路”,这一切都成为了一场华胥梦。
《桃源忆故人·暮春》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