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鲁叟:指孔子。乘桴(fú):乘船。桴,小筏子。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
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也隐指老庄玄理。《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轩辕,即黄帝。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恨:遗憾。
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当时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等人掌握朝政,专门整肃元祐旧臣。苏轼成为了打击迫害的主要目标,被贬谪多次,从英州(今广东英德)到惠州,最后被远放到儋州(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这一过程持续了七年之久。直到哲宗病死后,苏轼才得到赦免并返回北方。这首诗是苏轼在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创作背景详情»
,诗人的抒情手法非常巧妙。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豪情壮志。
诗中的“参横斗转”和“欲三更”描绘了夜晚渡海的景象,展示了诗人对北归的期盼和兴奋之情。这些景象在中原地区可能是黎明前的景象,但在海南却是夜晚的景象。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北方的向往和渴望。
接下来的几句诗则通过描绘天空、风雨的变化以及海的颜色,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诗人用“云散月明”和“天容海色”来形容天空和海洋的澄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舒畅。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谁点缀”这美景呢?这句话暗示了诗人对美景背后的创造者的敬意和赞美。
整首诗的结构也非常巧妙。诗人将客观景物的描写与主观情感的抒发相结合,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他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示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自己情感的抒发,展示了诗人北归的喜悦和豪情壮志。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使诗歌更加深入人心。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诗歌的特点,也反映了宋代诗歌的风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