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是孤苦寂然的东坡老翁,我在病中,头发稀疏,就像一辈子都不散的寒风。
小儿子欣喜地夸我脸色泛红,我木然一笑露出了真相,原来是酒后的醉容。
注释:须:一本作“头”。小儿:指作者第三子苏过,他是随到岭南的。
《纵笔三首·其一》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坎坷。1099年,苏轼已经年过六旬,身体状况不佳,被贬到了儋州。儋州是一个偏远的地方,位于今天的海南省西部地区。苏轼在这里面临着食不果腹、无处居住、无药可治、无友可依的困境。
苏轼在这个困境中写下了《纵笔三首》。这是他在岁末时刻的创作,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在这三首诗中,苏轼以自由的笔触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这些诗作中,苏轼以纵笔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豁达和超脱。他用自己的境遇来反思人生的意义,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自己的无奈。尽管他身处困境,但他仍然保持着积极的态度,用诗歌来寻找内心的慰藉和力量。
苏轼的《纵笔三首》是他在困境中的创作,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这些诗作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尽管他身处逆境,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用诗歌来寻找内心的慰藉和力量。这些诗作成为了苏轼晚年创作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的真实写照。
《纵笔三首·其一》创作背景详情»
苏轼的这首诗《醉面对红颜》通过自嘲衰老的方式,展现了诗人达观的态度和风趣的笔墨。诗中首句写出了诗人寂寞的境遇,因衰病而成为一个老翁。接下来的一句,诗人以风吹散的白须来表达衰老的感受。诗中的“霜”字既显现了须白之色,又带有凄寒之气,使人感到凄风苦雨的伤感。而后两句则突然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的情景,表现出轻快的情绪,诗境也由此转为绚烂起来。
白居易的《醉中对红叶》诗中也有类似的描写:“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陆游的《久雨小饮》诗中也写道:“樽前枯面暂生红。”这些诗句都是在写“醉面”之“红”,但都直接指出不是“真红”。
苏轼的这首诗中,他先写了旁观者的肯定,再写了自己的否定,用笔较为曲折,也显得洒脱。诗中的“小儿误喜”可能是儿子安慰父亲的话,也可能是诗人故作设想之辞。因为这时候,随侍诗人身边的儿子苏过已经二十八岁,不会幼稚到把“酒红”当作“真红”,但诗人为了表达欢悦的心情,有意借儿子的话引来“喜”字;儿子的喜又引来他的“一笑”。但在“朱颜”与“喜”之前,先着一“误”字;经过“一笑”之后,又点破“朱颜”原是“酒红”。这样的否定又回到了对衰老的肯定。这里,诗人的情绪改变了,诗境也改变了,但前面所写的可伤之事并没有改变。
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情绪的变化、色彩的变化以及内容的反复的否定和肯定,表现了诗人能够用达观的态度和风趣的笔墨去对待和描写引人感伤之事,显得曲折坦荡,情趣风生,展现出了诗人过人的胸襟和笔力。
《纵笔三首·其一》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