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下雨了,天色暗了下来,一开始怀疑是夜色降临。雨过后,风儿转了向,忽然向人们报告天已放晴的好消息。天空飘着淡淡的云彩,殷红的夕阳挂在山峰上,显得一片明朗。一丛丛小草、柔软的沙地、溪边的山路,轻捷的马蹄。
早上从酒中醒来,却还感到疲困,还得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来做个美梦。虽然身在蓝桥,但是哪里找得到梦中情人,只有多情的流水陪伴着人行走。
注释:
南歌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有单调、双调两体。双调又有平韵、仄韵两体。宋人多用平韵体,此词用平韵体。
斜照著山:斜照,夕阳,斜阳。著(zhuó)同“着”,附着,紧挨。
卯酒:早晨所饮的酒。
仙材:据刘尚荣校证《傅干注坡词》此词注三云:“西王母日:‘刘彻好道,然形慢神秽,虽语之以至道,殆恐非仙材也。’故郭璞诗日:‘汉武非仙材。”(刘按,事详《汉武内传》,见《文选》卷二十一《游仙》诗并李善注。)
蓝桥何处觅云英:晚唐裴铏《传奇集·裴航》载,唐穆宗长庆年间,落第秀才裴航出游后回京途中,遇到仙女樊夫人,从她的赠诗中模糊地了解到另一仙女云英及“神仙窟”蓝桥。后经蓝桥释附近,巧遇云英,几经周折,终于与云英成婚。其后裴航也得道成仙。
《南歌子·寓意》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的二月。当时,北宋的文化繁荣达到了巅峰,文人雅士们纷纷涌向京城长安,以及其他名山大川,寻找灵感和创作的机会。
苏轼,当时担任凤翔通判的官职,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诗人。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使他成为了北宋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
在这个特定的时刻,苏轼决定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前往岐山。他沿途经过了宝鸡,然后重游了终南山。这次旅行对于苏轼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他可以远离喧嚣的都市生活,亲近大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灵感。
然而,在他的旅途中,天气变化多端,晴天和雨天交替出现。这种景象引起了苏轼的注意,也激发了他的情感。他被大自然的变幻所感动,他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一首词,表达自己对于生活和自然的理解。
这首词成为了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深刻的意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苏轼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感悟。这首词也成为了后世文人雅士们借鉴和模仿的对象,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歌子·寓意》创作背景详情»
回到了现实,面对着人生的无奈和遗憾。整首词以清新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仙境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流水的寄托。这种对人生的矛盾情感的描绘,使得词中的景物和情感相互映衬,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共鸣。 《南歌子·寓意》赏析详情»
且心情愉快地继续赶路。接下来的几句则是苏轼对神仙之事的遐想:“石桥通汉上,云树共长生。”这里的“石桥”和“云树”都是与神仙有关的意象,石桥通往汉上,暗示着通往神仙居所的道路;而云树则象征着神仙的长生不老之道。通过这样的描写,苏轼表达了自己对神仙之事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一句“千里共婵娟”,则是以对月亮的赞美来结束全词。这里的“千里”意味着苏轼已经走了很远的路程,而“婵娟”则是对月亮的美丽形容。通过这样的描写,苏轼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旅途的疲惫的释放。整首词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线,通过对天气变化、骑马赶路的描写,展现了苏轼的心境和情感变化。同时,通过对神仙之事的遐想和对月亮的赞美,也表达了苏轼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南歌子·寓意》鉴赏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宦海浮沈,名与字、不能彰彻。青云上、诸公衮衮,难登狭劣。结绶弹冠成底事,解颐折角皆虚说。待黄粱、梦觉始归来,非明哲。
易消释。空中雪。多亏缺,天边月。算人生必有,衰羸时节。恁是一阳来复后,梅花柳眼先春发。料明年、又老似今年,当休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