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国的愿望多么急切难禁,消灭敌人的志气在心头热烈奔腾。
大风送来清脆而雄劲的角声,夕阳的余辉照在大旗上,红艳鲜明。
我全身缟素,立誓要报国仇家恨,指挥兵船跟敌人拼个你死我生。
听到胡笳声,激起我满腔无限的悲愤;抬头见明月已上城头,一片光明。
战斗万分艰苦,报国真是谈何容易。国仇如此深重,岂敢再顾念妻子儿女?
我终身只承认大明中国的正朔和传统,但满眼看到的是一片被敌人蹂躏的土地。
月亮照着大旗的影子不断翻飞,宝剑射出霜雪一样的白光和逼人的寒气。
可叹我们的队伍已全被打散在四处,半夜里,听到悲凉的笳声从四面响起。
旅内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三年里,我一直怀念先帝。
清兵攻克扬州,一颗将星就此陨落。奸臣当政,贤良之士尽皆隐蔽。
自己能力差,不能胜任义军的参谋,惭愧自己没有像潘岳一般的才能。
此夜明月高挂,响起军号之声,这是为谁而哀鸣?
注释:
“复楚”二句:暗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纪》)语意。复楚,暗指复明。亡秦,暗指亡清。
雄风:指义军的军威。清角劲:清越的号角声悲壮有力。
落日:指夕阳斜晖。大旗:指义军的军旗。
缟素:指白色的孝服。酬家国:报家国之仇。家仇,指作者之父夏允彝于1645年兵败,投水殉国。国仇,指明朝灭亡。
戈船:战船,指义军的水师。
胡笳:古代管乐器。这句指清军势大。
“战苦”一句:意思是强敌当前,形势艰苦,报仇雪恨实非易事。
敢:这里是岂敢、不敢之意。
汉腊:这里用以表示要毕身忠于明王朝。以汉代明。腊,从周代开始的一种岁中祭祀活动。
胡沙:胡人占领下满目荒凉的土地。
剑花:剑上的霜花。
六军:天子有六军,见《周礼》,这指的是明朝的军队。
《即事三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即事三首》是夏完淳于清顺治二年(1646年)参加吴易抗清义军所作的一组诗歌。当时,南京已经被敌人占领,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和他的老师陈子龙都在战斗中牺牲。夏完淳身处义军之中,面对着敌人的旗帜和号角,内心充满了愤慨之情,于是他写下了这组诗歌。
在这个时期,南京已经成为了清军的统治下的城市。夏完淳的父亲和他的老师都是抗清义军的将领,他们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奋勇战斗,最终不幸牺牲。夏完淳身为义军的一员,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对于敌人的侵略和自己亲人的牺牲感到无比的愤慨和悲痛。
在这组诗歌中,夏完淳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他用激昂的词句描绘了战场上的景象,旌旗飘扬,号角嘹亮,战士们奋勇杀敌,但他们最终还是无法阻止敌人的侵略。夏完淳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他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为亲人报仇雪恨。
这组诗歌不仅仅是夏完淳个人的创作,更是对于那个时代的写照。它展现了抗清义军的英勇和坚定,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夏完淳通过这组诗歌,表达了他对于敌人的愤慨和对于国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父亲和老师的怀念和敬意。
这组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夏完淳身处抗清义军之中,面对着敌人的侵略和自己亲人的牺牲。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展现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这组诗歌不仅仅是夏完淳个人的创作,更是对于那个时代的见证和记录。
《即事三首》创作背景详情»
第一首诗以悲壮激越的语调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复兴明朝的决心。诗中运用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点明主题,接着以雄风中传来的号角声和红日下飘动的战旗来描绘义军庄严雄壮的军威。诗中还写到了誓死报效国家和为雪耻复国而生死决战的惨烈情怀。最后以悲凉的胡笳和凄冷的月色来渲染义军战斗的艰苦和作者的悲凉心情。
第二首诗则着重描写了斗争的艰苦。诗人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选择了一些具有边塞特色的意象,如胡沙和悲笳,来描绘边塞的苍凉景象。诗中把战斗和思乡结合起来,以战苦为主线,突出了仇之大且深。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忠于国家的决心,但也痛惜无奈于明朝的沦亡和清军的入侵。颈联则是描写了艰苦的战斗生活,以翻旗影和冷剑花来概括刀光剑影的惨烈战斗,以落月和清霜等意象象征诗人对故国的思念。
这两首诗通过描写战斗的艰苦和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复兴明朝的决心。诗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通过描绘具体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整体上,这两首诗以悲壮激越的语调和描绘细腻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
《即事三首》赏析详情»
夏完淳(1631~1647)是明末著名诗人,也是一位少年抗清英雄和民族英雄。他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出生在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
夏完淳在七岁时就能写诗文,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十四岁时,他跟随父亲夏允彝和陈子龙一起参加抗清活动。后来,他被鲁王监国授予中书舍人的职位。
然而,夏完淳的抗清活动最终失败,他被捕入狱。在临刑之前,他写下了绝命诗,并将其留给了母亲和妻子。令人惊讶的是,他在面对死亡时神色不变,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
夏完淳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的诗才和对抗清的热情。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明末抗清英雄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