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原文赏析

  • lán
    huā
    màn
    ·
    chaī
    tóng
    huā
    làn
    màn
  • [
    sòng
    dài
    ]
    liǔ
    yǒng
  • chaī
    tóng
    huā
    làn
    màn
    zhà
    shū
    qīng
    míng
    zhèng
    yàn
    xìng
    shāo
    lín
    xiāng
    táo
    xiù
    fāng
    jǐng
    píng
    qīng
    chéng
    jìn
    xún
    shèng
    zhòu
    diāo
    ān
    gàn
    chū
    jiāo
    fēng
    nuǎn
    fán
    xián
    cuì
    guǎn
    wàn
    jiā
    jìng
    zòu
    xīn
    shēng
  • yíng
    yíng
    dǒu
    cǎo
    qīng
    rén
    yàn
    féng
    yíng
    xiàng
    bàng
    wǎng
    wǎng
    zān
    duò
    ěr
    zhū
    cuì
    zòng
    héng
    huān
    qíng
    duì
    jiā
    xìn
    jīn
    qìng
    jié
    shān
    qīng
    pīn
    què
    míng
    cháo
    yǒng
    huà
    táng
    zhěn
    chūn
    chéng

原文: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相关标签:踏青写景木兰花慢

译文及注释

译文:桐树花开绚丽烂漫,一阵疏雨刚过,郊外一片晴明清新,如同洗过一般。艳丽的红杏林犹如燃烧的火焰,浅红色的缃桃花装扮着郊野,美景似画屏。清明踏青的人们倾城空巷而出,全都为游赏名胜而去。人们纵马驾车奔向远郊。暖风中吹来阵阵繁密清脆的管弦乐声,千家万户竞相奏起新颖美妙的音乐。
远郊佳丽如云。踏青队伍里,少女们采花斗草,艳丽妖冶的歌女递身迎合、不停地招呼交往。对面路旁到处可见遗簪坠珥的欢饮不拘形迹之人,盛装美女更是纵横遍野。面对如此众多佳丽,欢爱之情油然而生。纵情畅饮,陶然大醉如玉山倾倒。拚着明日醉卧画堂,今朝则非尽醉不休。

注释:幰(xiǎn):音显,车上帷幔。
踏青:春季郊游。秦味芸《月令粹编》卷四引冯应京《月令广义》云“蜀俗正月初八日,踏青游冶”,又卷五引费著《岁华纪丽谱》云“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又卷六引李淖《秦中岁时纪》云“上巳(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旧俗以清明节为踏青节。
艳冶:艳丽,犹言妖冶。
递:驿车,驿马。
往往:处处。
珥:音耳,古代珠玉耳饰。《仓颉篇》“珥,珠在珥也。耳珰垂珠者曰珥。”
罍:音雷。古器名,容酒或盛水用。《诗·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尔雅·释器》郭璞注云“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
永:长,兼指时间或空间。
酲:音呈,病酒也。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巅峰。《拆桐花烂漫》这首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

诗人通过描绘清明的节日风光,展现了北宋时期社会的繁荣景象。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春天的一个重要节气。这一天,人们会踏青祭祖,烧纸、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在北宋时期,清明节更是成为了一个盛大的节日,人们纷纷出游,赏花拆桐。

诗中的桐花,是北宋时期春天的代表花卉之一。桐花盛开时,花朵如雪,花瓣洁白如玉,花香四溢。诗人通过描绘桐花的烂漫景象,展示了北宋时期社会的繁荣和富饶。在这个时期,人们生活富足,社会安定,人们的心情也愉悦而欢快。

诗人通过描绘清明节的风光,间接地再现了宋真宗、仁宗年间社会升平时期的繁胜场面。宋真宗和仁宗是北宋时期的两位重要皇帝,他们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风气良好。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文化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诗人通过描绘清明节的繁荣景象,间接地表达了对这个时期社会繁荣的向往和赞美。

总之,《拆桐花烂漫》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明节的风光,再现了北宋时期社会的繁荣景象。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北宋时期社会繁荣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展示了他对清明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首诗不仅是对北宋时期社会的一种赞美,也是对清明节的一种颂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迎春”来形容她们的欢快,以“翠袖”、“红裙”等形容词来描绘她们的妖娆和艳丽。整个下片以妓女为主题,以她们的欢乐和放浪来衬托出清明踏青的热闹和繁华。



整首词以描绘清明踏青的盛况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人们的欢乐心情。词中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和动词,使得描写更加生动鲜明。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展现了江南清明踏青的独特风情,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喜悦。



总的来说,这首《木兰花慢》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清明踏青的热闹和欢乐,同时也反映了宋真宗、仁宗年间社会的繁荣和安定。这首词不仅是一幅描绘春天景色的画卷,更是一首展现人们欢乐心情的歌谣。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柳永的照片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汉族家庭,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他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屯田员外郎的官职,因此被称为柳屯田。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自称“白衣卿相”。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的慢词较多。他的词作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此在当时广泛流传,人们常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柳永的代表作品包括《雨霖铃》和《八声甘州》。《雨霖铃》以描写雨夜中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八声甘州》则以描写甘州的美景和离别之苦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词作都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广受赞誉。

关于柳永的生平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传说,柳永在约1053年去世,享年约66岁。他的词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广泛流传,但他本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官职和荣誉。然而,他的词作却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猜您喜欢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

唐代 徐彦伯

玉花珍簟上,金缕画屏开。晓月怜筝柱,春风忆镜台。
筝柱春风吹晓月,芳树落花朝暝歇。稿砧刀头未有时,
攀条拭泪坐相思。

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永和

唐代 徐彦伯

猗若清庙,肃肃荧荧。国荐严祀,坤兴淑灵。
有几在室,有乐在庭。临兹孝享,百禄惟宁。

相和歌辞。班婕妤

唐代 徐彦伯

君恩忽断绝,妾思终未央。巾栉不可见,枕席空馀香。
窗暗网罗白,阶秋苔藓黄。应门寂已闭,流涕向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