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桐树花开绚丽烂漫,一阵疏雨刚过,郊外一片晴明清新,如同洗过一般。艳丽的红杏林犹如燃烧的火焰,浅红色的缃桃花装扮着郊野,美景似画屏。清明踏青的人们倾城空巷而出,全都为游赏名胜而去。人们纵马驾车奔向远郊。暖风中吹来阵阵繁密清脆的管弦乐声,千家万户竞相奏起新颖美妙的音乐。
远郊佳丽如云。踏青队伍里,少女们采花斗草,艳丽妖冶的歌女递身迎合、不停地招呼交往。对面路旁到处可见遗簪坠珥的欢饮不拘形迹之人,盛装美女更是纵横遍野。面对如此众多佳丽,欢爱之情油然而生。纵情畅饮,陶然大醉如玉山倾倒。拚着明日醉卧画堂,今朝则非尽醉不休。
注释:幰(xiǎn):音显,车上帷幔。
踏青:春季郊游。秦味芸《月令粹编》卷四引冯应京《月令广义》云“蜀俗正月初八日,踏青游冶”,又卷五引费著《岁华纪丽谱》云“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又卷六引李淖《秦中岁时纪》云“上巳(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旧俗以清明节为踏青节。
艳冶:艳丽,犹言妖冶。
递:驿车,驿马。
往往:处处。
珥:音耳,古代珠玉耳饰。《仓颉篇》“珥,珠在珥也。耳珰垂珠者曰珥。”
罍:音雷。古器名,容酒或盛水用。《诗·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尔雅·释器》郭璞注云“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
永:长,兼指时间或空间。
酲:音呈,病酒也。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译文及注释详情»
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巅峰。《拆桐花烂漫》这首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
诗人通过描绘清明的节日风光,展现了北宋时期社会的繁荣景象。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春天的一个重要节气。这一天,人们会踏青祭祖,烧纸、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在北宋时期,清明节更是成为了一个盛大的节日,人们纷纷出游,赏花拆桐。
诗中的桐花,是北宋时期春天的代表花卉之一。桐花盛开时,花朵如雪,花瓣洁白如玉,花香四溢。诗人通过描绘桐花的烂漫景象,展示了北宋时期社会的繁荣和富饶。在这个时期,人们生活富足,社会安定,人们的心情也愉悦而欢快。
诗人通过描绘清明节的风光,间接地再现了宋真宗、仁宗年间社会升平时期的繁胜场面。宋真宗和仁宗是北宋时期的两位重要皇帝,他们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风气良好。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文化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诗人通过描绘清明节的繁荣景象,间接地表达了对这个时期社会繁荣的向往和赞美。
总之,《拆桐花烂漫》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明节的风光,再现了北宋时期社会的繁荣景象。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北宋时期社会繁荣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展示了他对清明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首诗不仅是对北宋时期社会的一种赞美,也是对清明节的一种颂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创作背景详情»
迎春”来形容她们的欢快,以“翠袖”、“红裙”等形容词来描绘她们的妖娆和艳丽。整个下片以妓女为主题,以她们的欢乐和放浪来衬托出清明踏青的热闹和繁华。
整首词以描绘清明踏青的盛况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人们的欢乐心情。词中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和动词,使得描写更加生动鲜明。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展现了江南清明踏青的独特风情,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喜悦。
总的来说,这首《木兰花慢》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清明踏青的热闹和欢乐,同时也反映了宋真宗、仁宗年间社会的繁荣和安定。这首词不仅是一幅描绘春天景色的画卷,更是一首展现人们欢乐心情的歌谣。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赏析详情»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汉族家庭,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他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屯田员外郎的官职,因此被称为柳屯田。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自称“白衣卿相”。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的慢词较多。他的词作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此在当时广泛流传,人们常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柳永的代表作品包括《雨霖铃》和《八声甘州》。《雨霖铃》以描写雨夜中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八声甘州》则以描写甘州的美景和离别之苦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词作都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广受赞誉。
关于柳永的生平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传说,柳永在约1053年去世,享年约66岁。他的词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广泛流传,但他本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官职和荣誉。然而,他的词作却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