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麻叶层层檾叶光》原文赏析

  • huàn
    shā
    ·
    céng
    céng
    guāng
  • [
    sòng
    dài
    ]
    shì
  • céng
    céng
    guāng
    shuí
    jiā
    zhǔ
    jiǎn
    cūn
    xiāng
    jiāo
    luò
    niáng
  • chuī
    bái
    zhàng
    tái
    zuì
    yǎn
    luō
    qīng
    dǎo
    ruǎn
    cháng
    wèn
    yán
    dòu
    shí
    huáng

原文: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相关标签:初夏农村生活风俗浣溪沙

译文及注释

译文: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水的滋润而闪着光泽,村内弥漫着煮茧的清香。不时可以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须发将白的老翁倚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未熟的麦穗,将其捣成粉末来充饥。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

注释:檾(qǐng):同“苘”,俗称青麻。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软:饱之意。 《浣溪沙·麻叶层层檾叶光》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描绘了初夏时节农村的生活情趣。诗中通过描写麻叶层层、煮茧香味、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麦等场景,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首先,诗中描述了麻叶层层檾叶光的景象。麻叶密密麻麻地铺着,每一层都泛着光泽。这里的麻叶和檾叶相互呼应,展示了麻叶的繁茂和檾叶的光滑滋润。虽然没有明确提到甘霖,但通过层层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叶,读者可以感受到这是由于求雨之后甘霖如约而至的效果,暗含了谢雨之意。

其次,诗中描绘了煮茧香味。诗人一进入村庄就闻到了弥漫的煮茧香味,好奇地询问是谁家正在煮茧。这里的“一村香”三个字生动地表达了香气浓郁、芳香四溢的感觉。

接着,诗中描述了隔篱娇语络丝娘的情景。跟随着香气的方向,诗人听见缫丝的妇女在隔着篱笆娇语交谈、轻声欢笑。这一场景逼真,富有情趣。将缫丝女比喻成声音动听的络丝娘,更加突出了她们声音的娇软美妙。

最后,诗中描绘了一位白发老翁捋新麦的情景。诗人看见一位老翁须发垂白,手扶藜杖,抬着迷离朦胧的双眼,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希望能够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老翁的年迈老态通过垂白、杖藜、醉眼三个词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样年老可怜的老人还得捋青捣麨,可见春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之重。诗人关切地问道:叶黄豆熟之时还要多久呢?这是在替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对老翁的一种安慰。诗中透露出关切之心和爱民之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村初夏的生活情趣,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场景,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温馨的农村世界。 《浣溪沙·麻叶层层檾叶光》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铜爵妓

南北朝 江淹

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
雄剑顿无光,杂佩亦销烁。
秋至明月圆,风伤白露落。
清夜何湛湛,孤烛映兰幕。
抚影怆无从,惟怀忧不薄。
瑶色行应罢,红芳几为乐?
徒登歌舞台,终成蝼蚁郭!

自纪

唐代 尚颜

诸机忘尽未忘诗,似向诗中有所依。远境等闲支枕觅,
空山容易杖藜归。清猿一一居林叫,白鸟双双避钓飞。
欲画净名居士像,焚香愿见陆探微。

送刘必先

唐代 尚颜

力进凭诗业,心焦阙问安。远行无处易,孤立本来难。
楚月船中没,秦星马上残。明年有公道,更以命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