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荔枝》原文赏析

  • jiǎn
    lán
    huā
    ·
    zhī
  • [
    sòng
    dài
    ]
    shì
  • mǐn
    zhēn
    xiàn
    guò
    hǎi
    yún
    fān
    lái
    jiàn
    zuò
    jīn
    pán
    gòng
    bǎi
    nián
  • qīng
    hóng
    yàn
    bái
    chèng
    jiā
    rén
    xiān
    shǒu
    xiāng
    qià
    shì
    dāng
    nián
    shí
    niáng

原文: 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
轻红酽白。雅称佳人纤手擘。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


相关标签:荔枝赞美减字木兰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福建产的珍贵贡品,通过海运快速来往的船队。玉座上的金盘空空如也,贡献了四百年的历史,却没有贡献荔枝。荔枝的外壳轻盈红艳,果肉浓郁洁白,非常适合美女纤长的手去剥开。荔枝的核仁很小,果肉香甜,正好像当年的名品“十八娘”荔枝。

注释:减字木兰花:唐代教坊曲,后来用作词牌名,又称减兰。
荔枝:一种植物的果实。
闽(mǐn)溪:指福建省的闽江。
珍献:珍贵的贡品。
云帆:形容船只众多。
玉座:器物上的饰有玉的底座。
金盘:用金属制成的食品盘。
奇葩:指珍奇的花果,在这里指荔枝。
四百年:从隋朝大业年间到宋朝绍圣年间约有四百九十年。四百年为约数。
酽(yàn):浓郁。
雅称:正好适合。
佳人:美女。
擘(bò):分开,剖裂。
骨:指核仁。
十八娘:既是人名,又是荔枝的名字。 《减字木兰花·荔枝》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当时,文学家苏东坡被贬到了惠州,与当地的官僚朋友一起游山玩水。在一次宴会上,他们品尝了当地的特产荔枝,这让苏东坡回忆起了过去的时光,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 《减字木兰花·荔枝》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以荔枝为主题,通过对荔枝贡史和词人现时食鲜荔枝的描写,展现了荔枝的历史变迁和词人对荔枝的赞美之情。

上片主要描述了运输贡品荔枝的艰辛。荔枝作为贡品必须珍贵,因此需要远距离运输。原本是通过陆路运输,但仍然面临劳民伤财的问题。为了保鲜,不得不改为海路运输。描述中提到的“云帆”和“似箭”形容了船只众多且快速的情景。然而,历史无情,唐代停止了贡荔枝,使得朝廷上下无法再享用这一珍品。这标志着中国农民人权取得了一大进步。

下片则写词人现时食鲜荔枝的美味。荔枝的命运在宋代发生了变化,现在人们能够品尝到“轻红酿白”的鲜荔枝。词人在宴游会上吃到了这种美味的荔枝,因此对其赞美有加。他用“骨细肌香”来形容荔枝的外表美和内在美,胜过了美女。特别是他用“十八娘”来美化荔枝,富有传奇色彩。

全词通过古今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词人在西湖食荔枝的情趣。语言轻快,色调鲜明,如同“佳人纤手擘”荔枝一般。词中提到的“十八娘”一语双关,既赞美了十八娘,又烘托了荔枝的品质。

整篇赏析通过对荔枝贡史和词人现时食荔枝的描写,展示了荔枝的历史变迁和词人对荔枝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民人权的进步和荔枝作为一种珍贵水果的价值。 《减字木兰花·荔枝》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古歌

两汉 两汉乐府

金荆持作枕,紫荆持作床(○汉魏诗乘补遗。
)。

古乐府

两汉 两汉乐府

啄木高飞乍低仰,抟树林薮著榆桑。
低足头啄斸如斸,飞鸣相骤声如篁(○玉烛宝典五月仲夏第五。)。

古乐府

两汉 两汉乐府

布谷鸣。
农人惊(○玉烛宝典二月仲春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