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海上波涛初来时像一条白线,转眼在望海楼前就变成雪堆一样了。
如今潮水翻涌向上你也要再上层楼,再来观看白浪形成的银山,看它二十回也不嫌多。
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
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青山断开的地方有层层的塔,隔条江水想要回应对岸人家的呼唤。
傍晚,江上的秋风吹得很急切,为的是把钟鼓的声音传到西兴。
夜晚,谁家在望海楼下点燃炉香,玉笙哀怨的的乐曲在刚刚有凉意的时候响起。
有位客人面对秋风在扇子上题诗,祭拜明月让人无法看见你的晚妆。
沙河上的船灯将山照红,歌声鼓声在笑语中喧响。
问一问少年的心思在哪里,只见他方巾斜在一旁以致头发散乱。
注释:
⑴望海楼:又名望潮楼,在杭州凤凰山上,是杭州的名迹。
⑵指顾:即指点顾盼之间,形容其快。犹如说须臾、一会儿。这两句写海潮来势凶猛。
⑶二十:一本作“十二”。
⑷时:时时。掣(chè):拉,拽。紫金蛇:形容闪电的形状和色彩。
⑸西兴:即西陵,在杭州对岸萧山区境内,相传为越国范蠡屯兵之处。
《望海楼晚景五绝》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组诗是苏轼在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时创作的,当时他被派往杭州担任州试的监试。在院试的空闲时间里,苏轼有机会到凤凰山上的望海楼闲坐,并在那里写下了这五首诗。
凤凰山是杭州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位于西湖的西南部。望海楼是凤凰山上的一座古建筑,建于南宋时期,是观赏西湖美景的绝佳地点。苏轼在望海楼上可以俯瞰西湖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
这五首诗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和情感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他通过描绘凤凰山的山水之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诗中融入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他通过观察自然景色,反思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组诗展示了苏轼卓越的诗歌才华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通过描绘凤凰山的美景,他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世界,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生的意义。这些诗作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望海楼晚景五绝》创作背景详情»
人猝不及防。苏轼通过描写横风吹雨入楼斜的场景,展现了一种壮观的气势,但却在转折处突然停止,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种写法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壮观景象的敬畏之情。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将目光转向了望海楼外的景色。雨过之后,天色暗下来,潮水稳定地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呈现出一片碧玉般的颜色。远处的雨云还未散去,不时闪现出电光,犹如时隐时现的紫金蛇。通过这些描写,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壮丽的海景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整首诗以望海楼为背景,通过描写横风、雨电、秋风、雅客和江景等元素,展现了不同的情韵。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壮观景象的赞叹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转折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变幻无常,以及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失望。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苏轼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于自然的独到观察力,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望海楼晚景五绝》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