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中秋》原文赏析

  • niàn
    jiāo
    ·
    zhōng
    qiū
  • [
    sòng
    dài
    ]
    shì
  • píng
    gāo
    tiào
    yuǎn
    jiàn
    cháng
    kōng
    wàn
    yún
    liú
    guì
    feī
    lái
    guāng
    shè
    chù
    lěng
    jìn
    tiān
    qiū
    qióng
    lóu
    chéng
    luán
    lái
    rén
    zài
    qīng
    liáng
    guó
    jiāng
    shān
    huà
    wàng
    zhōng
    yān
    shù
  • zuì
    paī
    shǒu
    kuáng
    beī
    yāo
    yuè
    duì
    yǐng
    chéng
    sān
    pái
    huái
    fēng
    lòu
    xià
    jīn
    zhī
    biàn
    便
    chéng
    fēng
    fān
    rán
    guī
    yòng
    péng
    shuǐ
    jīng
    gōng
    shēng
    chuī
    duàn
    héng

原文: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相关标签:中秋节月亮想象向往念奴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注释:
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黄州作。念奴娇:南北曲均有。属大石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套曲中。另北曲大石调有《百字令》,别名《念奴娇》,与词牌全阕同,用为小令。
桂魄:月亮的别称。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冷浸”句:秋天的碧空浸透着清冷的月光。
玉宇琼楼: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的楼宇。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
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 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清凉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
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历历:清楚可数。
翻然:回飞的样子。
鹏翼:大鹏之翅。 《念奴娇·中秋》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的苏轼正处于被贬谪之中,他因为政治观点与当时的朝廷不合,被贬到了黄州。贬谪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惩罚措施,被贬谪的官员被迫离开原本的工作地点,被调到边远地区或者低级职位,以示惩罚和监视。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他以其才华横溢和独特的文风而闻名于世。然而,由于他的政治观点与当时的朝廷不合,他多次被贬谪。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正是苏轼在被贬谪期间的一段时间。

在被贬谪的黄州,苏轼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他被迫离开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他失去了与朋友和同事的交往,也无法参与到国家的政治事务中。这一切对于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文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然而,尽管身处困境,苏轼并没有放弃他的文学创作。相反,他通过写诗、作曲和书法等方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这首词就是苏轼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以中秋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寂寥的夜晚。苏轼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他用诗意的语言,将自己的心声传达给读者,让人们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当时贬谪官员的困境和心境。它是苏轼在被贬谪期间的一次创作,是他在困境中寻找慰藉和宣泄的一种方式。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使其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成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念奴娇·中秋》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人。”这是作者对现实的一种反抗和超越。他醉心于自己的世界,拍手狂歌,举杯邀月,与月亮为伴,与自己的影子成为三人行。这种自娱自乐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他通过与月亮和自己的影子相伴,寻找到了一种超脱尘俗的快乐和自由。



最后一句“忽然想起,肠断白露,清光无限。”是对胞弟的思念之情的表达。作者在快乐的同时,又忽然想起了胞弟,心中的思念之情如白露般滴落,清光无限。这句话以一种突然的方式,将整首词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作者对胞弟的深深思念和对亲情的珍视。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中秋夜月的描绘和对月宫幻想的展开,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通过与月亮和自己的影子相伴,寻找到了一种超脱尘俗的快乐和自由。最后,以对胞弟的思念之情的表达,给整首词增添了一丝温情和亲情的色彩。这首词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力。 《念奴娇·中秋》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屈原塔

宋代 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

宋代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代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