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注释:
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黄州作。念奴娇:南北曲均有。属大石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套曲中。另北曲大石调有《百字令》,别名《念奴娇》,与词牌全阕同,用为小令。
桂魄:月亮的别称。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冷浸”句:秋天的碧空浸透着清冷的月光。
玉宇琼楼: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的楼宇。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
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 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清凉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
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历历:清楚可数。
翻然:回飞的样子。
鹏翼:大鹏之翅。
《念奴娇·中秋》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的苏轼正处于被贬谪之中,他因为政治观点与当时的朝廷不合,被贬到了黄州。贬谪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惩罚措施,被贬谪的官员被迫离开原本的工作地点,被调到边远地区或者低级职位,以示惩罚和监视。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他以其才华横溢和独特的文风而闻名于世。然而,由于他的政治观点与当时的朝廷不合,他多次被贬谪。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正是苏轼在被贬谪期间的一段时间。
在被贬谪的黄州,苏轼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他被迫离开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他失去了与朋友和同事的交往,也无法参与到国家的政治事务中。这一切对于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文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然而,尽管身处困境,苏轼并没有放弃他的文学创作。相反,他通过写诗、作曲和书法等方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这首词就是苏轼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以中秋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寂寥的夜晚。苏轼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他用诗意的语言,将自己的心声传达给读者,让人们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当时贬谪官员的困境和心境。它是苏轼在被贬谪期间的一次创作,是他在困境中寻找慰藉和宣泄的一种方式。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使其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成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念奴娇·中秋》创作背景详情»
人。”这是作者对现实的一种反抗和超越。他醉心于自己的世界,拍手狂歌,举杯邀月,与月亮为伴,与自己的影子成为三人行。这种自娱自乐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他通过与月亮和自己的影子相伴,寻找到了一种超脱尘俗的快乐和自由。
最后一句“忽然想起,肠断白露,清光无限。”是对胞弟的思念之情的表达。作者在快乐的同时,又忽然想起了胞弟,心中的思念之情如白露般滴落,清光无限。这句话以一种突然的方式,将整首词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作者对胞弟的深深思念和对亲情的珍视。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中秋夜月的描绘和对月宫幻想的展开,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通过与月亮和自己的影子相伴,寻找到了一种超脱尘俗的快乐和自由。最后,以对胞弟的思念之情的表达,给整首词增添了一丝温情和亲情的色彩。这首词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力。
《念奴娇·中秋》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