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原文赏析

  • huì
    chóng
    chūn
    jiāng
    wǎn
    jǐng
    èr
    shǒu
    /
    huì
    chóng
    chūn
    jiāng
  • [
    sòng
    dài
    ]
    shì
  • zhú
    wài
    táo
    huā
    sān
    liǎng
    zhī
    chūn
    jiāng
    shuǐ
    nuǎn
    xiān
    zhī
  • lóu
    hāo
    mǎn
    duǎn
    zhèng
    shì
    shàng
    shí
    liǎng
    liǎng
    guī
    hóng
    鸿
    qún
    hái
    beǐ
    guī
    rén
  • yáo
    zhī
    shuò
    duō
    fēng
    xuě
    gēng
    dài
    jiāng
    nán
    bàn
    yuè
    chūn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题画想象写景春天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Outside the bamboo forest a few peach blossoms are just beginning to bloom. The ducks playing in the water are the first to notice the warming of the spring river.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The riverbank is covered with luo hao and the reeds have grown short new shoots. At this time the pufferfish are about to swim upstream returning from the sea to the rivers.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The geese flying north are like those who are returning north reluctant to leave almost getting separated from the group.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Even from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they already know that the northern desert is windy and snowy. It's better to spend another half month enjoying the spring scenery in the south.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Hui Chong (also known as Hui Chong): a monk from Jianyang Fujian one of the nine monks in the early Song Dynasty skilled in poetry and painting. Spring River Evening Scene is the name of the painting by Hui Chong consisting of two parts one depicting ducks playing and the other depicting flying geese. In Qian Zhongshu's Selected Annotations of Song Poetry it is referred to as Xiao Jing. There are various annotations some using Xiao Jing and some using Wan Jing. This follows the usage in The Complete Works of Dongpo and annotations before the Qing Dynasty.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Luo hao: a type of plant including varieties such as qing hao and bai hao. Lu ya: the young shoots of the reed plant which can be eaten.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Pufferfish: a type of fish scientific name Takifugu with delicious meat but the ovaries and liver are highly toxic. It is found in coastal areas and some inland rivers in China. Every spring they swim upstream and lay eggs in freshwater.

上:指逆江而上。
Shang: refers to swimming upstream.

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Gui hong: returning geese. Po qun: leaving the flying flock.

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
Yi yi: a look of reluctance. Gui ren: a person returning home.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Shuo mo: the desolate northern desert. From a poem by Du Fu: Once I left Zitai I arrived at the desolate Shuo.

更待:再等;再过。
Geng dai: wait again; pass again.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他的诗文作品广泛流传至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他在1085年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题画诗。这两幅画描绘了春江晚景的美丽景色,以及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思考。

据说,苏轼在创作这两首诗时,身处汴京(今河南开封)。汴京是当时的北宋都城,也是苏轼的工作地点。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苏轼却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他通过观察春江晚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力。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的创作背景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苏轼是在江阴创作这两首诗的。江阴是苏轼的故乡,这里有着壮丽的江河景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苏轼在江阴度过了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时光,这里的自然景观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汴京还是江阴,苏轼都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他通过观察春江晚景,描绘出了江水的宁静和山峦的壮丽。他用诗歌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思考,展现了他对生命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在1085年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它展示了苏轼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这些诗歌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三

这首题图诗以初春的景象为主题,通过描写身边的景物和观察江边的变化,展现了春天的活力和生机。

诗人首先描述了身边的景象,大地复苏,竹林已经长出了嫩绿的新叶,而桃树上也开放了几朵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这些景象向人们传达了春天的信息,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

接着,诗人的视线转向江中,他观察到整个冬季都在岸边等待的鸭群已经迫不及待地下水嬉戏了。这一景象展示了鸭群对春天的渴望和兴奋,也表达了大自然的复苏和活力。

然后,诗人将目光转向江岸,更加细致地观察和描写初春的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了新的枝条,芦芽也吐出了尖尖的芽头。这些景象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令人怜爱。

最后,诗人联想到初春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发了更广阔的遐想。整首诗洋溢着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活力。

通过描写身边的景物和观察江边的变化,诗人成功地表达了初春的景象和春天的活力。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希望,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喜悦。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赏析三详情»

赏析五

的动作,不仅是对春江水温的感知,更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乐观预期的象征。



其二



“绿杨烟外晓寒轻”,这句诗以绿杨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清晨的景象。绿杨是春天的代表,它的出现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而烟雾则是清晨的特有景象,它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轻盈而飘逸。晓寒则是对早春的气温的描绘,寒意虽然存在,但已经不再严寒,给人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整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以红杏为主题,描绘了春天的热闹景象。红杏是春天的代表之一,它的盛开象征着春天的繁华和生机。枝头上的红杏花开得热闹非凡,给人一种喧闹而热烈的感觉。整句诗通过对红杏花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热闹和活力。



这两首诗都以春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情感。同时,诗人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乐观预期。这两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是经典的春天赏析之作。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赏析五详情»

赏析四

在江水中生活,对水温的变化更加敏感。这句诗通过描绘鸭子的行为,巧妙地表达了春江水温的变化,给人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



诗的第三句“鸟宿汀洲沙渚边”,将视线从江面转移到了汀洲沙渚边的景象。夜晚,鸟儿选择在汀洲沙渚边栖息,这说明春天的气息已经弥漫在空气中,鸟儿们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这句诗中的“鸟宿”一词,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中的“鹳雀”相呼应,都是通过动物的行为来表达自然景观的变化。



诗的最后一句“岸芷汀兰荇菱花”,将视线再次转移到江岸上的花草。岸边的芷草、汀边的兰草、水中的菱花,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这句诗中的“岸芷汀兰荇菱花”一词,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登鹳雀楼》)中的“幽草涧边”相呼应,都是通过描绘植物的生长环境来表达自然景观的美丽。



整首诗通过描绘桃花、鸭子、鸟儿和花草等自然元素,展现了春江晚景的美丽和生机。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将画面中的景色和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的诗歌才华,也展示了惠崇的画作的魅力。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赏析四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介绍了一首题画诗《春江晓景图》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背景信息和评论。文章首先提到了这首诗没有流传下来,但从苏轼的诗中可以推测出大致的内容:竹林、桃花、江水、鸭子、蒌蒿和芦芽等元素。接着介绍了惠崇和苏轼的背景,惠崇是宋初的一位僧人,擅长画水乡景,被称为“惠崇小景”。王安石也对他的画很推崇。然后提到明清两朝对唐诗很推崇,不太看重宋诗,康熙年间的毛希龄批评苏轼的这首诗,认为鹅也应该知道春江水暖。最后指出毛希龄对苏轼并不是特别看重,他对朱子也是批评不断。整篇文章通过对诗和相关人物的介绍,展示了这首题画诗的背景和一些评论。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赏析详情»

赏析二

苏轼的这首题画诗是在元丰八年(1085)创作的。这首诗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好的题画诗需要与绘画主题相契合,同时又不能受限于画面内容。苏轼的这首诗恰好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描绘了画面中的景物,而最后一句则是由画面景物引发的联想。整首诗就像是诗人在当下所见所感的情况下即兴而作,意象妙会而自然。

其次,苏轼的诗既能再现画境,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保持了独立的艺术生命。虽然前三句诗描绘了画面中的景物,但实际上诗与画并不完全相同。比如第二句中的“水暖”和“鸭先知”是无法直接通过绘画来表现的。诗能够描绘出如画的景象,但又超越了画的范畴。这是因为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而诗则是一种语言艺术,具有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最后,苏轼的诗通过联想进一步发挥了想象力。在前三句客观描绘景物的基础上,最后一句通过判断画中景物所属的时令,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是绘画所无法实现的。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这种联想使诗的意境更加丰富,也是诗意之妙所在。

总的来说,苏轼的这首题画诗通过巧妙的描绘和联想,既再现了画境,又超越了画的限制,展现了诗的独立艺术生命。这首诗的赏析不仅体现了苏轼的才华,也展示了他对绘画和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赏析二详情»

鉴赏

花。这一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仿佛置身于竹林之外。接着,诗人描绘了水中的鸭子,它们游戏嬉戏,似乎是最早察觉到了江水的回暖。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画面中的动态,还传递了春天的喜悦和活力。

在描写画面的同时,诗人又有了新的构思。他提到了河滩上的蒌蒿和芦笋,以及河豚的上市时节。这些细节的描写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也增添了南方风物的美感。诗人的联想不仅是自然而然的,还有根有据的。他引用了梅尧臣和欧阳修的诗句,以及苏轼的学生张耒的记载,证明了河豚与蒌蒿、荻笋、菘菜的搭配是最适宜的。这样的联想使得诗意更加深远,也展现了诗人的博学多才。

整首诗的结构也很巧妙。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诗人通过这样的结构,既扣合了绘画主题,又跳出了画外,展现了诗的独立艺术生命。诗中的意象妙会而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总的来说,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又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通过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令人神往。他不仅再现了画境,还通过联想和细节的描写,使得诗意更加丰富深远。这样的鉴赏让人更加欣赏到了诗人的才华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鉴赏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代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浣溪沙·端午

宋代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代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