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杨花离枝坠地,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娇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不恨杨花飘飞落尽,只是愤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早晨一阵风雨,又去哪里寻找落红的踪迹?早化作一池翠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苦愁的眼泪。
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清真集》入“越调”。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即章楶(jié),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常与苏轼诗词酬唱。
从教:任凭。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落红:落花。缀:连结。
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春色:代指杨花。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咏物词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当时,苏轼因为被卷入了“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了黄州。这是苏轼在黄州的第二年。
在这个时期,苏轼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官员的身份降为了一个普通人,被迫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偏远的黄州。这个地方与他过去的生活完全不同,他不再享受官员的待遇和尊荣,而是过着贫困和孤独的生活。
然而,尽管身处困境,苏轼的才华和创作热情并没有减退。相反,他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寻找灵感和慰藉。这首咏物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这首词中,苏轼选择了一件普通的物品作为描写的对象。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将这个物品赋予了生命和情感。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表达了对物品的赞美和敬意,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这首咏物词的创作背景反映了苏轼在困境中的坚韧和乐观。尽管他被贬谪到了黄州,失去了官职和地位,但他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相反,他通过观察和思考,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作品中,创作出了一首充满生命力和情感的咏物词。这首词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才华和创作能力,同时也传递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创作背景详情»
离愁的女子。她的柔肠受损,心思纠结,眼神娇媚而又困倦。她渴望展开自己的情感,却又因为离愁而紧闭心扉。这三句通过描写女子的内心矛盾和情感纠结,使词意更加深远,情感更加丰富。
最后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是整首词的高潮和点睛之笔。词人通过“细看”这个动作,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杨花,却发现那些点点的花瓣实际上是离人的泪水。这一句以意象的转换,将杨花与离愁的女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整首词达到了情感的高度。
整首词以杨花为主题,通过描写杨花的特点和离愁女子的情感,展现了离愁的普遍性。词人运用豪放的笔触和婉约的意境,将杨花与离愁相结合,使词意更加深刻。这首《水龙吟》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赏析详情»
柳树。杨花离开了柳树,飘飞在外面,却时常萦绕着柳树的柔软枝条,思念着那个曾经的家。它困倦了,想要闭上娇美的眼睛休息,但又渴望着开放,继续飘荡。这句词描绘了杨花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也暗示了游子在外漂泊的心情。作者通过杨花来表达自己对离家的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困惑和痛苦。
终不见君,泪湿春衫袖
杨花飘飞的过程中,它始终没有遇到它思念的人,也就是柳树。这句词表达了杨花对家的思念之深,思念之切。它的眼泪湿透了春天的衣袖,显露出它内心的伤感和无奈。这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离家的思念和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无法与家人团聚的痛苦。
这首词以杨花为主题,通过描写杨花的形态和表达杨花的内心世界,抒发了作者对离家漂泊的游子和自己的思念之情。词中融入了作者的真实体验和情感,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共鸣。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句解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