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井栏边,有两棵裸露的梧桐树,它们望着我冷色的新妆。我穿着淡淡的新妆,初次望着两棵梧桐树立在井栏旁。我低垂地望着井栏边的花在凋落中愁叹,发愁的花在井栏边望着我失色低头。
形影孤单,悲叹我度过失眠难熬的长夜。长长的秋夜,可怜我这孤单的身影。楼上不适应这肃杀的秋色,萧瑟的秋色,我不应该上楼去眺望。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
回文:诗词的一种形式,因回环往复均能成诵而得名,相传起于前秦窦滔妻苏蕙的《璇玑图》。闺怨:女子所抒愁怨。
照:看,望。新妆:女子新颖别致的打扮。
冷:淡淡色。新:初次。
对:望。羞:低垂。
不宜:不适应,意谓楼上也有凉意了。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十月,著名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的情景。在被贬黄州后,苏轼闭门不见客人,过冬至后又前往天庆观修炼。然而,尽管他付出了努力,却没有获得任何成果。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词以寻求解脱。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创作背景详情»
苏轼的这首词以象征和双关的手法,描绘了少妇的愁思和夜思郎君的心态。上片中,苏轼运用了梧桐和新妆来映衬少妇的美丽外表,同时也表达了她对时光易逝和青春不再的感叹之情。通过花与人的对话,苏轼进一步突出了少妇伤感秋色衰败、春心消融的心境。
下片中,苏轼直接描写了少妇夜思郎君的自嘲心态。他通过“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这样的表达,生动地描绘了少妇夜思的漫长过程。词中的“怜”字贯穿始终,传达了少妇徘徊不安的情感。而“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这句话,则进一步衬托了少妇秋夜思念郎君的深沉心态。通过这样的双关表达,苏轼巧妙地传达了少妇的愁苦和寂寞。
整首词运用了象征和双关的手法,通过描绘普通景物如桐、井、花、楼,寄寓了少妇的梦幻感、寂寞感和愁苦感。苏轼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神秘和微妙,以及少女羞涩而多愁的心态。整首词充满了情感的表达,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少妇内心的痛苦和思念。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