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浓霜浸透了窗间的帷幕。现在正是云轻月冷,层冰未消的时候。梅花临水照镜。有人想涂抹胭脂,却学不成半点富艳妖媚之态。在朦胧的月色笼罩下,寒梅依然是玉洁清瘦的本色。想象春风中的梅花,流盼一笑,百花失色。
注释:雁霜:冬末春初月夜景象,言征雁黄昏穿云破雾而行。韩偓《半醉》诗:“云护雁霜笼淡月,雨连莺晓落残梅。雁霜:浓霜,严霜,雁,候鸟。春天北翔,秋季南飞,万里长行,所以又称为征雁。霜寒透幕:祖咏《终南望余雪》:“林表明霁色,城中增幕寒。“幙:同“幕”,窗间帷幕。嫩冰:薄冰。
溪奁:以溪水为镜。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梅花临水照镜,却学不成半点富艳妖媚之态。言征雁临溪照影。照:照镜。梳掠:梳妆打扮。
艳妆:美丽的妆扮。
玉肌:谓月下寒梅如笼纱佳人依然玉洁清瘦本色。玉肌瘦弱: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此写瘦梅。更重重:写梅花瓣。赵佶《宴山亭》:“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龙绡:即鲛绡,传说里海中鲛人所织的一种细洁名贵的纱。
倚东风:想象春风中的梅花,流盼一笑,百花失色。嫣(yān烟)然:美丽貌。转盼:眼波流转。羞落:因羞惭而自落。转盼:转眼。言梅超凡脱俗,百花自叹不如。万花:同百花,万,虚数,言其多而已。羞落:因羞惭而败落。
寂寞:故乡何在,雪园水阁,梅花深感寂寞。
家山:家乡。言有归隐之心。
瑶池旧约:李商隐《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瑶池,传说为西王母居处。稼轩《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瑞鹤仙·赋梅》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在绍熙三年至绍熙五年(1192~1194)的闽中任上。在这个时期,作者可能是一位官员或文人,被派往闽中地区担任职务。闽中是指中国福建省中部地区,这个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这段时间里,作者可能面临了许多挑战和机遇。作为一位官员,他可能需要处理政务、管理人民和维护社会秩序。他可能要面对各种问题,如农业生产、税收征收、民生福利等。同时,他也可能要应对外部的压力和威胁,如邻国的侵略或者地方势力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作者可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责任。他可能需要在政务繁忙的同时,保持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可能在工作之余,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首词可能是他在闽中任职期间的创作之一。
这段时间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绍熙年间是南宋末年,这个时期国家面临着许多内外的困境。南宋朝廷在北方面临金朝的威胁,而在南方则面临着岭南地区的叛乱。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乱可能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总的来说,这篇创作背景描绘了作者在绍熙三年至绍熙五年期间在闽中任职的情景。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压力可能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同时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这首词可能是他在这段时间里的一次情感宣泄和思考的结果。
《瑞鹤仙·赋梅》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梅花未开将落》
《梅花未开将落》是一首描写冻梅的诗歌,通过烘托手法和层次分明的写作结构,展现了冻梅所处的环境和内心的凄苦。
诗中的第一句“霜寒透幕”借用了晚唐诗人韩偓的诗句,表达了即使装有重重帘幕,也抵不住寒威的侵袭。接着,诗人写到梅方含蕊时的气候,天上的白云似乎对冷冷清清的明月具有同情心而予以遮护,教她保持纯洁的心灵。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提到了“溪奁照梳掠”,暗示着对着镜面般的清泉从容梳掠,作好“一笑嫣然”的准备。
接下来的“含香”二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和力自护持,展现了“与物为春”的冰玉精神。而“龙绡衬着”则暗示了芳洁之意。诗人静候“东风”的到来,一笑嫣然之间,万花羞落。
下片以“寂寞”两字点睛,让人想到当年的“突骑渡江”所为何事。诗人梦里家山,何曾回去,即使把自己移种园林楼阁间,也只有顾影自怜、忍寒增恨而已。
“雪后”二句借用北宋高士林逋的诗意,暗示了“富贵非吾愿”、“栖隐亦非所期”的微旨。接着,“瑶池旧约,鳞鸿更仗谁托”显示了隐约难达的衷情,表现出自己是不甘寂寞的。
最后的“粉蝶”三句宕开,表达了对狂蜂浪蝶的慨叹,一味追逐目前的荣华,却失去了大好收复中原的机会。而“南枝向暖北枝寒”则借来暗示当时北方的起义军,倾心南向,时机一失,大事就不复可为。
整首诗以“冷淡黄昏,数声画角”作为结尾,表达了对贞姿的惋惜之情。诗中通过描写冻梅的环境和内心的凄苦,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思考和对自身命运的反思。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烘托手法和层次分明的写作结构,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空间。
《瑞鹤仙·赋梅》鉴赏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