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追凉》原文赏析

  • xià
    zhuī
    liáng
  • [
    sòng
    dài
    ]
    yáng
    wàn
  • rán
    tóng
    kaī
    mén
    xiǎo
    yuè
    míng
    zhōng
  • zhú
    shēn
    shù
    chóng
    míng
    chù
    shí
    yǒu
    weī
    liáng
    shì
    fēng

原文: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相关标签:夏天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夜晚依然跟中午一样炎热,打开房门在月下稍微站一会。
虫鸣不歇的茂密竹林树丛中,不时有阵阵凉意袭来,但并不是风。

注释:小立:暂时站立住。 《夏夜追凉》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趣并非仅仅停留在追求凉爽的感觉上,而是通过描绘夏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的向往。

首先,诗中通过对时间的描写,展现了夏夜的特殊氛围。诗人提到“夜热”与“午热”相仿佛,暗示夜晚同样炎热难耐,这种情况下,人们追求凉爽的欲望更加强烈。而“明月”则点出了夜晚的美丽景象,月光皎洁,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这样的时间背景,为后面的追凉行为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其次,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展示了夏夜追凉的场景。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这些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清幽和静谧。诗人身处其中,感受到微凉,这种微凉并非来自风,而是夜晚的宁静所带来的。这种静中生凉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也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的向往。

最后,诗人通过对自己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追求凉爽的执着。诗人独立于月下,追求凉爽的同时,也享受着赏月的乐趣。他不受外界的干扰,专注于追求凉爽和赏月的体验,这种执着和专注,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夏夜追凉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的向往。诗中的静中生凉,不仅仅是对凉爽感觉的追求,更是对内心宁静和美的追求。这种追求和热爱,使得诗人在夏夜的追凉中找到了心灵的安宁和满足。 《夏夜追凉》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照片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大臣。他出生在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被尊称为“诚斋先生”,是因为宋光宗曾亲自为他亲书了“诚斋”二字。他一生创作了两万多首诗歌,其中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一种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以此见长。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相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他的作品也反映了民间疾苦和抒发了爱国情感。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杨万里的代表作品有《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他的诗集《诚斋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杨万里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有远见和才华的政治家。他曾担任过南宋朝廷的重要职位,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万里于1206年6月15日去世,享年79岁。他的诗歌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究,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猜您喜欢

晚晴

唐代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喜晴

宋代 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宋代 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