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雨过天晴,秋高气爽,登上江边楼台伫立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远方江水清澈明亮粼粼生光,山峦叠翠连绵起伏;眺望中渐渐辨认出西湖断桥、幽深路径、隐隐渔村以及傍晚时分远处独起的炊烟。
夕阳里,我含情静倚楼阑,陷入沉思,不禁动了伤别情绪,未饮先醉了。离别的忧愁无边无际。黄昏的彩云已经飘过了,秋日的风光景色已经迟暮,故人远隔千里,我无奈地整日白白凝睇不语。
释:⑴诉衷情近:词牌名,《乐章集》注“林钟商”。双调七十五字,上片七句三仄韵,下片九句六仄韵。
雨晴气爽:雨过天晴,秋高气爽。爽:清爽的意思。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澄明:清澈明净。生光:发出光辉。
耸翠:形容山峦、树木等高耸苍翠。
遥认:从远处辨认。断桥:桥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孤山旁,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断,故名。此处不一定特指西湖的断桥。幽径:僻静的小路。
隐隐:指隐约;不分明。
向晚:临近晚上。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朱阑:同“朱栏”,朱红色的围栏。
黯然: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无际:犹无边;无涯。
老尽:衰竭。
竟日:犹终日,整天。凝睇:凝视;注视;目不斜视。”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译文及注释详情»
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创作背景与他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在北宋景祐元年(1034)考中进士之前的数年间,柳永曾经像断梗浮萍一样漫游江南。他的足迹曾到过江、浙、楚、淮等地,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身处于羁旅落魄的状态。
在这段流浪的岁月中,柳永被任命为官方的填词人,他的任务是为宴会、宴会和其他庆典活动创作词曲。这是一种为官府服务的职责,柳永需要根据特定的场合和主题来创作词曲,以表达出官方的意图和情感。
然而,尽管柳永在填词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他内心深处却始终怀念着京都的故人。他在漫游江南水乡的时候,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他用词曲表达出了自己对京都故人的思念之情。
《诉衷情近》就是柳永在漫游江南水乡时所作的一首思念京都故人的词作。这首词表达了柳永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首词充满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离别的痛苦,展现了柳永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柳永的创作背景与他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他的流浪生活和填词人的身份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基础。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柳永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情的词曲,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创作背景详情»
经不再作详细描写,而是通过意象的转换,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接下来的几句“烟波江上,一帘斜月”,以烟波江上和斜月为景,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寂寥。烟波江上的景象,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与孤烟的意象相呼应,增加了词的意境。而斜月的出现,则更加强调了词人的孤独和寂寥,月光斜洒在江面上,映照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之情。
最后一句“千里黄云白日曛”,以黄云和白日曛为景,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忧愁和无奈。黄云和白日曛的景象,给人一种沉闷和压抑的感觉,与词人内心的忧愁情绪相呼应。整个下片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寂寥、孤独和忧愁,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
整首词以江南水乡的秋景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感受。上片描写了秋景的平远开阔、疏淡优美,下片则转为抒情,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寂寥、孤独和忧愁。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汉族家庭,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他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屯田员外郎的官职,因此被称为柳屯田。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自称“白衣卿相”。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的慢词较多。他的词作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此在当时广泛流传,人们常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柳永的代表作品包括《雨霖铃》和《八声甘州》。《雨霖铃》以描写雨夜中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八声甘州》则以描写甘州的美景和离别之苦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词作都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广受赞誉。
关于柳永的生平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传说,柳永在约1053年去世,享年约66岁。他的词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广泛流传,但他本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官职和荣誉。然而,他的词作却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