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多年来一直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又将会如何?
回想曾经互相交往的朋友,现在活着的还有多少呢?
我把闲居当作自由自在,把长寿看作补回岁月蹉跎。
只有那春色不问人情世故,在我隐居的时候还来探望我。
注释:
弥年:即经年,多年来。
新岁:犹新年。
同游者:指志同道合,同游共处的人们。同游:互相交往。
自在:自由;无拘束。
蹉跎:失意;虚度光阴。
无情故:不问人情世故。
幽居:隐居,不出仕。见过:谦辞。犹来访。
《岁夜咏怀》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母亲去世,他在护送母亲的灵柩经过衡阳时,得知了好友柳宗元的去世消息。这个消息让刘禹锡异常悲痛,他写下了许多悼友的作品。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刘禹锡在洛阳守丧,期间创作了《岁夜咏怀》。
这段时间正值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刘禹锡之前,唐代文学界曾经发生过一场被称为“永贞革新”的运动,旨在推动文学的革新和改革。然而,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刘禹锡也因此被贬谪。而在他被贬谪期间,他的母亲去世,又接到了好友柳宗元的去世消息,这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悲痛。
《岁夜咏怀》是刘禹锡在洛阳守丧期间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岁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亲人和好友的思念之情。诗中描绘了岁夜的寂静和孤独,以及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亲人和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对岁夜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悲伤和孤独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得它充满了悲痛和思念的情感。刘禹锡在洛阳守丧期间,身处孤独和寂寞之中,思念逝去的亲人和好友。他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亲人和好友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也成为了刘禹锡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展现了他对生命和人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岁夜咏怀》创作背景详情»
有人来。”这是诗人对于自己的失意和孤独的反思。他感叹春天的美景已经没有了新的故事,自己的幽居也没有人来相伴。这里的“春色无新故”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生活的失望和对于未来的迷茫,而“幽居亦有人来”则是他对于希望和渴望的表达。尽管他目前处于孤独和失意之中,但他仍然希望有人能够来陪伴他,给他带来新的希望和改变。
整首诗以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为主线,通过对于过去的回忆和对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他在除夕之夜,回忆起自己多年来的失意和挫折,感叹故旧的凋零,对于未来充满了疑问和不确定。诗中的语言平淡朴实,但却蕴含着作者愁绪、悲情、痛愤、期望的复杂感情,表现出无限苦辛酸楚的情味。
通过对于友人的怀念和对于自身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于失意和孤独的痛苦和愤慨。他对于过去的同游者的离世感到痛心,对于自己的颓废和无所作为感到愤激。然而,尽管他目前处于孤独和失意之中,他仍然保持着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渴望,希望有人能够来陪伴他,给他带来新的希望和改变。
整首诗以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为主线,通过对于过去的回忆和对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他在除夕之夜,回忆起自己多年来的失意和挫折,感叹故旧的凋零,对于未来充满了疑问和不确定。诗中的语言平淡朴实,但却蕴含着作者愁绪、悲情、痛愤、期望的复杂感情,表现出无限苦辛酸楚的情味。
刘禹锡(772-842)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于彭城(今徐州),是汉族人,祖籍洛阳。他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后裔。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豪”。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政治上,刘禹锡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然而,他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的历史学家和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考证,刘禹锡在被贬期间写了著名的诗作《汉寿城春望》。
关于刘禹锡的生平和思想,还有许多其他的资料和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