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朱雀桥边,冷落荒凉的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的断壁残垣正好被夕阳斜挂着。曾经在王导、谢安家的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经飞进了普通百姓的家中。
注释:朱雀桥是位于金陵城外的桥梁,乌衣巷就在桥边。现在位于南京市东南部,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这个地方被俗称为乌衣巷。在东晋时,王导和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们称他们的子弟为“乌衣郎”。到了唐朝后,乌衣巷变成了废墟,现在是民间工艺品的集散地。
乌衣燕子是指过去王导和谢安家中常有燕子。现在它横跨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秦淮河上。
寻常的意思是平常。
王导和谢安是晋朝的两位相国,他们都是世家大族,家中有很多贤才。他们都居住在巷中,冠盖簪缨,是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的显赫家族。到了唐朝,他们的家族都衰落了,不知道他们的去向。
旧时指的是晋代。
《乌衣巷》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公元826年,唐朝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刺史的职位上返回洛阳的途中,经过了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在他经过金陵的时候,他被这座城市的古迹所吸引,于是写下了一组咏怀金陵的诗篇,总名为《金陵五题》,其中的第二首就是这首诗。
这组诗篇是刘禹锡对金陵这座城市的怀念和赞美之情的表达。金陵作为当时的重要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刘禹锡在经过金陵时,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古迹和名胜,感受到了它的繁华和辉煌,于是他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这首诗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写成,通过描绘金陵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展现了刘禹锡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敬仰之情。他用诗歌来赞美金陵的美丽和壮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金陵历史文化的敬畏和思考。
这组诗篇的创作背景是刘禹锡在返回洛阳途中经过金陵时的所见所感,是他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和思考的凝结。通过这组诗篇,刘禹锡向读者展示了金陵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金陵的敬仰和热爱。这组诗篇成为了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也为后人留下了对金陵的美好印象和思考。
《乌衣巷》创作背景详情»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篇之一,它描绘了金陵乌衣巷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六朝古都的怀念之情。
诗的开头,诗人以“朱雀桥边野草花”来勾勒乌衣巷的环境。朱雀桥是南京秦淮河上的一座桥梁,连接着市中心和乌衣巷。乌衣巷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曾经繁华一时。然而,如今朱雀桥边却长满了野草和野花,显示出乌衣巷的荒凉和冷落。诗人通过描写朱雀桥边的野草花,既展示了春天的景色,又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这些野草花滋蔓在曾经繁忙的朱雀桥畔,似乎暗示着乌衣巷的衰败和变迁。
接着,诗人写道“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诗中的“斜照”和上句中的“开花”都是动词,描绘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西下,斜照在乌衣巷口,给人一种惨淡的感觉。乌衣巷本应是热闹繁华的地方,但现在却被一抹斜晖所笼罩,显得寂寥而凄凉。
整首诗通过描绘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和乌衣巷口的夕阳斜,展示了乌衣巷的荒凉和冷落。诗人以此表达了对六朝古都的怀念之情。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而凄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思考,展示了他对六朝古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乌衣巷》赏析详情»
刘禹锡(772-842)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于彭城(今徐州),是汉族人,祖籍洛阳。他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后裔。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豪”。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政治上,刘禹锡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然而,他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的历史学家和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考证,刘禹锡在被贬期间写了著名的诗作《汉寿城春望》。
关于刘禹锡的生平和思想,还有许多其他的资料和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