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内心涌上的复杂情感无法自持,突然间,角声在夕阳下的楼上孤单地响起。分别后,对着碧山整日思念无尽,看着这些夹道的贤者,离恨又哪一年能停止呢?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有才华在身,又何必向别处追求呢?有谁能像你张公子一样,以千首诗篇蔑视那万户侯。
注释:九峰楼:位于今安徽贵池东南的九华门上,也有人称之为九华楼。百感:指内心各种复杂的情感。中:也有人写作“衷”,指内心。芳草:象征贤者。也有人写作“始”。长:也有人写作“犹”。得似:能像,能比得上。张公子:指张祜。轻:作动词,轻视、蔑视的意思。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译文及注释详情»
此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844年至846年期间,当时杜牧担任池州刺史。在唐穆宗年间,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张祜和徐凝同时参加贡举考试,但无法决定谁应该首先推荐。于是白居易出了两道试题《长剑倚天外赋》和《余霞散成绮诗》,让两人进行决赛。结果徐凝获得第一名,张祜得第二名。张祜对此感到羞愧,于是“行歌而返”。杜牧事后得知这件事,也感到非常愤慨。公元845年秋天,张祜从丹阳来到池州探望杜牧,两人一起游览名胜,以文学交流为乐,他们的友谊非常深厚。这首诗就是在他们分别后写的。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创作背景详情»
还要重要,他的诗歌才华超群,却被埋没在庸俗的世俗之中。这种不公平让诗人感到愤慨,他认为张祜的千首诗歌可以轻易超越万户侯的地位,可惜现实却不容许他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
整首诗以抒发对张祜的同情和对白居易的不满为主线,通过描绘角声、斜阳、青山和芳草等景物,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了倒装句、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哲理。诗中的情感苍凉而沉痛,表达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伤感之情。
整首诗情韵悠长,堪为抒情名篇。通过对张祜的赞美和对白居易的不满,诗人表达了对才华被埋没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诗人以深沉的情感和凝练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人。为了与同为杜姓的杜甫区分,人们常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双璧。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后世常称他为“杜樊川”。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杜牧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他生于公元803年,但死亡的确切时间并没有记录下来。根据推测,他大约在852年左右去世。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和具体情况,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