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行之阳有盘谷。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
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
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及不了权贵的忌讳而不敢违背。他们的心思被权势所牵制,行动被权贵所限制,无法自由自在地生活。这种人被称为小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迎合权贵,以求得一些微不足道的好处。我不屑于做这样的人。
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居住在太行山的盘谷,远离尘嚣,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我不追求权力和名利,只求安逸和自由。我不愿成为被权贵操控的小人,也不愿成为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我选择了与自然为伴,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韩愈在贞元十七年33岁时再次来到京师,但他的求官之路并未成功,心情郁闷,内心充满了不满和抱怨。因此,他在这篇《送李愿归盘谷序》中表达了自己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韩愈从18岁开始来到京师求仕,经过了16年的努力,直到34岁才被授予四门博士的职位。这段漫长的求仕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苦。然而,在贞元十七年,当他再次来到京师时,他的求官之路依然没有得到顺利的发展,这使得他的心情变得沮丧和郁闷。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流露出了他内心的不满和抱怨。他感叹自己的不遇,表达了对命运的不公和对社会的不满。他用文字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篇文章充满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总的来说,这篇《送李愿归盘谷序》是韩愈在贞元十七年33岁时再次来到京师后写的一篇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他借助文字表达了自己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展现了他对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送李愿归盘谷序》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赠序是韩愈在801年写的,当时他已经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前往京城寻求官职。自从792年中进士以来,韩愈一直为了进入朝廷而奔波努力,但是他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非常困难,心情也非常沮丧。因此,他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了这篇赠序,借此来宣泄他内心的不满之情。
在这篇赠序中,作者通过李愿的口吻,描绘了三种不同的人物:一种是那些坐在庙堂之上,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另一种是那些贫穷居住在山林之中的隐士;还有一种是那些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通过对比,作者对那些志得意满、奢侈无度的大官僚和那些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同时也对友人的隐居志向给予了高度的赞赏。文章最后一段以一首古歌的形式,用浓郁的抒情笔调,歌颂、赞美并祝福了友人的隐居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友人生活的羡慕之情。
韩愈的这篇赠序非常有名,尤其是在历代文人中广受称道。苏轼在《跋退之送李愿序》中说:“欧阳文忠公曾经说晋朝没有什么好文章,只有陶渊明的《归去来》一篇。我也认为唐朝没有什么好文章,只有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一篇。我一生都希望能够写出一篇像这样的作品,但每次拿起笔都写不出来,于是自嘲地说:‘不如就放弃吧,让韩愈的作品独步天下。’”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比《师说》早一年,风格却完全不同。读者在阅读时可以结合这两篇文章各自的写作背景,对内容和写法进行一些比较。
《送李愿归盘谷序》赏析二详情»
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篇赏析三,通过对文中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首先,韩愈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富贵的追求,但又不愿意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获得。他认为,追求富贵的人往往会丧失人格操守,这种人生是可耻、可笑又可悯、可悲的。他对得志的高官显贵有一定的讽刺之意,但并不完全否定这种生活方式。
其次,文章中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特点突出。韩愈通过简洁传神的描写,将三种人物的特点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语言曲折有致,行文简洁而传神,显示了他在驾驭语言上的深厚功力和高超水平。他运用骈散相间的写作方式,层层递进,笔力雄遒,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他的警句含蓄委婉,韵味无穷,开篇柬股、画龙点睛,使整篇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总的来说,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表达了他对功名富贵的追求,但又不愿意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获得。他对得志的高官显贵有一定的讽刺之意,但并不完全否定这种生活方式。文章语言特点突出,描写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行文简洁而有力。
《送李愿归盘谷序》赏析三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韩愈的《盘谷临别赠言》进行的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这篇文章的背景,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韩愈在长安求官未果,心情沉重,借写这篇赠言来表达他的抑郁心情和对官场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文章的主旨通过对李愿归隐盘谷的议论间接表现出来。首段简洁地叙述了盘谷环境之美以及得名由来。接下来的三个段落通过借李愿之口,生动地描述了三种人的行为和处世态度: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卑污谄媚的官迷。通过对这三种人所作所为的刻意描摹,表明了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抑扬取舍。最后,作者作歌肯定李愿的说法,在对隐士的赞美之中,讽刺当时昏暗的政治、骄奢的权贵和趋炎附势之徒。
这篇赏析指出了文章的特色。首先,叙述角度富于变化,作者采用多角度方法反复表现自己的观点。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了盘谷之美及得名的由来。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第三部分则以“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以第一人称口气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使整个内容表达委婉曲折,一唱三叹,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
其次,在文体上,文章采用散体与歌赋韵文相结合的方式,恣肆挥洒,不拘一格。首段全用散体,中间部分以散驭骈,既有骈赋的章法,又有散文的气韵。句末用韵,长短错落,富有节奏感。骈散兼用而又能浑然一体,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对韩愈的《盘谷临别赠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背景、主旨、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解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送李愿归盘谷序》赏析详情»
韩愈于768年出生在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他是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因此也被称为韩吏部。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一起被认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则推崇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被尊称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他的作品都被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在思想上,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他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对佛教持批判态度,主张恢复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于824年去世。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十月阴气盛,北风无时休。苍茫洞庭岸,与子维双舟。
雾雨晦争泄,波涛怒相投。犬鸡断四听,粮绝谁与谋。
相去不容步,险如碍山丘。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
男女喧左右,饥啼但啾啾。非怀北归兴,何用胜羁愁。
云外有白日,寒光自悠悠。能令暂开霁,过是吾无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