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原文赏析

  • xué
    zhū
    jìn
    shì
    zuò
    jīng
    weì
    xián
    shí
    tián
    hǎi
  • [
    táng
    dài
    ]
    hán
  • niǎo
    yǒu
    cháng
    yuān
    zhě
    zhōng
    nián
    bào
    cùn
    chéng
    kǒu
    xián
    shān
    shí
    xīn
    wàng
    hǎi
    píng
  • miǎo
    miǎo
    gōng
    nán
    jiàn
    mìng
    qīng
    rén
    jiē
    zào
    shǎng
    zhuān
    jīng
  • xiū
    weí
    yìng
    jìn
    shēng
    cán
    zhuàn
    zhù
    bào
    chóu
    míng

原文: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鸟类中也有一些懂得报仇的,虽然它们的能力很小,但却不停地奋斗着。它们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希望能够把那滔滔大海填平。虽然看不见这样做有多大的功效,但它们依然视死如归,勇往直前。人们都嘲笑这种行为太荒唐可笑,只有我欣赏它们的精诚专一。何必考虑这没有终止的日期呢?我们应该用这样的心态度过一生。问心无愧地报仇,即使在《刺客传》中没有留下名字。

注释:学:仿效。诸进士:指应进士试的举子们。精卫:鸟名。古神话中说,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
偿冤:报仇。
寸诚:寸心,决心。
心望:希望。
渺渺:渺茫,毫无可能。
功难见:难以实现其事业。见:看见。
区区:小小的。命已轻:性命轻微。
造次:荒唐可笑。
专精:精诚专一。
计:考虑。无休日:没有终止的日期。
刺客传:司马迁《史记》中有《刺客传》,记述侠客冒死行刺为人报仇之事。
不著:没有记载。雠(chóu):同“仇”。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810年,唐朝宪宗元和五年,是一个充满着文化繁荣和政治稳定的时期。在这一年的省试(即礼部试)中,进士们面临的诗题是《精卫衔石填海》。这个题目引起了当时河南令韩愈的注意,他对这个题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仿效作一首诗。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散文家,他以其才华横溢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闻名于世。作为河南令,他负责管理和治理河南地区的政务,对于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福祉有着深刻的认识。

当韩愈听说了省试的诗题《精卫衔石填海》时,他立刻被这个题目所吸引。这个题目所蕴含的意象和象征意义让他深思不已。精卫是一种神话中的鸟类,传说中它们用尽全力衔着石头填海,以报答自己的父母。这个故事中的精卫展现了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象征着人类对于困难和挑战的勇敢面对。

韩愈深受这个题目的启发,他决定以此为题,写一首表达自己思考和感悟的诗。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类精神力量的赞美和对于困境中奋斗的敬佩。他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国家繁荣和民众福祉的期望。

韩愈的这首诗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他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成为了当时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人物。这首诗也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被后人广为传诵和赞美。

通过这个省试的诗题,《精卫衔石填海》,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这个题目不仅仅是一个考察文学才华的题目,更是一个反映社会价值观和人类精神力量的题目。韩愈的作品也展现了他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追求,以及对于国家繁荣和民众福祉的关注。这个题目和韩愈的作品都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韩愈的《滕王阁序》,通过咏史赞颂了一种坚毅不屈的精神。诗中以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于坚持不懈、立志复仇的精神品质的赞美。

诗的前六句勾勒出了精卫鸟的形象,描绘了它勇敢无畏的精神。通过对山石和海波的对比描写,展现了精卫鸟的雄心壮志和坚强意志。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精卫填海的失败,通过与宏愿的对比,展示了精卫鸟的坚定和无限同情。

后六句中的“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是全诗的主旨。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精卫鸟精神品质的赞赏。他批评了那些只会空谈无为的文人学士,而自己则以“赏专精”为依据,展开了对于精卫鸟精神的论述。最后两句中,作者将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于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整首诗以理入诗,具有雄辩力。作者通过赞颂精诚奋斗的精神,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思想。这首诗跳出了律诗的限制,写得气势磅礴,雄浑严整,同时又表达了韩愈内心的哀切和动人之处。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韩愈的照片
韩愈

韩愈于768年出生在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他是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因此也被称为韩吏部。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一起被认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则推崇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被尊称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他的作品都被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在思想上,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他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对佛教持批判态度,主张恢复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于824年去世。

猜您喜欢

杂说一·龙说

唐代 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
”既曰:龙,云从之矣。

贞女峡

唐代 韩愈

江盘峡束春湍豪,雷风战斗鱼龙逃。
悬流轰轰射水府,一泻百里翻云涛。
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

圬者王承福传

唐代 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
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
听其言,约而尽。
问之,王其姓。
承福其名。
世为京兆长安农夫。
天宝之乱,发人为兵。
持弓矢十叁年,有官勋,弃之来归。
丧其土田,手衣食,馀叁十年。
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
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
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
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
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
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
吾特择其易为无傀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
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叁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
”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
”或曰:“死而归之官也。
”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宝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
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
”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石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
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
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
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