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满怀凄苦饮酒送别朋友,千杯下肚脸上醉形不留。
什么东西最教伤心痛苦?马行环佩叮当人将分手。
荒野景色浩渺无人管束,天高地远秋来气爽风柔。
茫茫原野好像失去主宰,只剩下空寂旷远的黄秋。
官槐排列引向西行的道路,簇集的青青树梢望不到尽头。
韦郎真是好兄弟知心朋友,文笔精妙字字珠玉文章锦绣。
荒山上有我寒酸简陋住处,一亩薄田蓬蒿丛生稻麦无收。
下雨的夜晚差吏催租呼叫,与舂米声交错相杂吵扰不休。
韦郎远去谁了解我的酸楚?只有突兀的南山与我同苦忧。
注释:
韦仁实:李贺友人,河南宜阳人,长庆时曾任补阙。入关:西入关中。
觞(shāng):古代酒器。赭(zhě)颜:因酒醉而脸红。
金环:马络头上的铜环。
浩无主:因友人远去而感到原野也像失去了主宰般的惆怅。
坐来:顷刻,顿时。断目:目断。一作“新月”。
“行槐”句:道旁所植官槐,排列成行,自此而西入关中,夹路不断,故曰引西道。
“青梢”句:一作“青松稍长攒”。青梢,指槐树。攒(zǎn)攒,聚集的样子。
叠玉:联璧意。生文翰:文章有光彩。文翰,文章,文辞。
蒿(hāo)硗(qiāo)田:田之多石者。蒿,碻之误也。
春声:一作“舂声”。交关:交错。
劳劳:忧怆的心情。一作“劳苦”。
苍突:苍翠而突兀。南山:终南山。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韦仁实兄弟和李贺的出身和归乡的经历。韦仁实兄弟是福昌人,与李贺是同乡。他们从家乡出发,向西行进入关中地区。在他们离开家乡之际,李贺赠送了这首诗作作为送别之礼。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不同的观点。钱仲联认为这首诗是在李贺举进士不第后东归的元和四年(809年)秋天创作的。刘衍则认为是在李贺辞官还乡的元和八年(813年)创作的。吴企明则认为最迟在元和四年(809年)李贺再度入长安求仕之前创作的。
这些背景信息为读者提供了关于韦仁实兄弟和李贺的背景和归乡的时间线索。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韦仁实兄弟之间深厚的情谊,情感真挚动人。
整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十二句描写了离别的伤感。开篇即点明主题,写出了“送客”的情景。在送别时,作者的心情十分凄苦,因此饮酒千杯却面无红色。接着的“何物最伤心”一句,唤起了下文,描述了韦氏兄弟的马匹已经驰去,马络头上的铜环鸣响,这是最能使送别人伤心的场景。接下来的六句描写了送别地的景物,秋天的天空高远清爽,野色辽阔,无人照管,而人已经离去,只留下一片荒凉的旷野。远处的景物断绝了视线,让人感到无尽的惆怅和心碎。此时只有一排排的官槐树青翠地聚集在一起,伸向西去的官道上。景物描写中充满了诗人送别时的凄苦心情和眷恋之情。回想起“韦郎好兄弟”已经远去,诗人感到惋惜,不能再与他们一起讨论诗文,这只会增加伤感。
接下来的六句突然转换了笔墨,写出了作者自己的困境和不遇。首先写出了家园土地的贫瘠,接着写出了催租吏的困扰。在夜雨中,催租吏的催逼声和舂稻声交织在一起。通过“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这两句,描绘了催租吏在雨夜上门催逼租税,农家被迫连夜舂米的辛苦景象,勾勒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一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希望有谁能像韦氏兄弟那样经常怜念他忧愁的心情呢?唯有苍翠突兀的南山陪伴着他。以问句作为结尾,给人以悠然不尽的想象空间,更具含蓄美。结尾与开篇相呼应,表达了韦氏兄弟与作者之间深厚的交情,所以离别时倍感伤心。
整首诗从饮别到送行,再到惜别,最后到思念,将作者自己的困境与之结合在一起,情感真挚,凄婉动人。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赏析详情»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