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注释:
宜州:今广西宜山县一带。
梅破知春近: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开遍向阳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玉台”二句:玉台,传说中天神的居处,也指朝廷的宫室。
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
飘到眉心住: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词中意谓由于群花的妒忌,梅花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
“平生个里愿杯深”两句:年轻时遇到良辰美景,总是尽兴喝酒,可是经十年贬谪之后,再也没有这种兴致了。个里,个中、此中。去国,离开朝廷。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因为写了一篇名为《承天院塔记》的文章,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最终被除名并押送到宜州编管。这篇文章是在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冬天,黄庭坚抵达宜州的当年写成的。
黄庭坚的贬谪之路可以追溯到十年前,即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当时,黄庭坚因为一些政治上的原因被贬谪,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这十年间,黄庭坚经历了许多艰辛和磨难,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创作和追求。
在这十年的流亡生涯中,黄庭坚不断面对着政治上的打压和困境。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对文学的热爱和才华的追求。相反,他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寄托自己的希望和梦想。
《承天院塔记》是黄庭坚在贬谪期间创作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以承天寺的塔为背景,描述了黄庭坚在流亡途中的心情和感慨。他通过对塔的描写和对自己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这篇文章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使黄庭坚的贬谪之路更加艰难。然而,黄庭坚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在贬谪期间继续坚持写作,并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黄庭坚的贬谪经历和创作背景,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命运和情感,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动荡和变迁。黄庭坚的创作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他的人生和作品的窗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欣赏他的文学成就。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二》是一首以咏梅为主题的词,通过对比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的情感和经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欣慰以及内心的不平与愤懑。
上片描写了作者的惊喜和喜悦。词中提到了宜州地近海南,离京国数千里,被称为“天涯”,但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感到非常诧异。梅花的开放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作者与江南的联系无法被隔断。作者对于这个意外的发现感到始料未及,喜出望外。梅花开得那么早,那么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直到天亮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经开满了花朵。
虽然梅花开遍了向南的枝头,但对于早春的梅花来说,这已经是非常新鲜和令人喜悦的了。只有在夜阑风细的时候才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所以说梅花开得比较迟。作者的惊喜和喜悦溢于言表。
下片以寿阳公主与梅花的浪漫故事引出了作者的感慨。寿阳公主在含章殿檐下休息时,梅花落在她的额头上,形成了五朵花,拂之不去。词中的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仅将旧典翻出新意,还表达了一个被贬谪的老人对梅花的观赏,以及对过去得失的回忆,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年轻时的心情。
想到过去赏梅的时光,对着如此美景,作者总想喝上一杯酒,但现在已经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和宦海沉沦,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兴致。词的结尾通过使用程度副词“老”和“尽”,表达了作者内心郁愤之情。用“愿杯深”来代表兴致好,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整首词写得非常细腻,通过对梅花的描写和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展现了作者的喜悦、欣慰以及内心的不平与愤懑。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鉴赏二详情»
度,表现出作者对逝去的青春和失去的机会的无奈和懊悔。
整篇词以咏梅为主题,通过对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梅花的喜悦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述天涯与江南的联系、梅花的开放和香气的传递,以及作者年老和失去青春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郁结和愤懑。
词中的“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表现了作者对于在边地宜州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的惊喜和意外。作者通过“梅破知春”一词,既表达了梅花开放预示着春天来临的意义,又表现了作者与江南的联系,以及环境比预料好的喜悦之情。
词中的“开遍向南枝,夜阑风细得香迟”描绘了梅花开放的情景,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于梅花的喜悦和惊喜。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对于逝去的青春和失去的机会的无奈和懊悔。
最后,词中的“个里总想把酒喝,老尽不复少年心”表达了作者对于逝去的青春和失去的机会的无奈和懊悔。经过十年的贬谪和宦海沉沦,作者已经老去,不再有少年的兴致和激情。这一转折表现了作者对于逝去时光的无奈和懊悔,以及对于未来的无奈和无望。
总的来说,这篇词通过对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梅花的喜悦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通过对梅花的描写和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郁结和愤懑。整篇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鉴赏一详情»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出生于1045年8月9日,出生地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一起被称为“一祖三宗”,其中黄庭坚是其中一宗。
黄庭坚曾在苏轼门下学习,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与苏轼齐名,被世人称为“苏黄”。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山谷词》,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黄庭坚的书法也非常出色,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格,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逝世于1105年5月24日,享年60岁。他的一生为文学和书法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广泛称颂和传颂。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