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原文赏析

  • huàn
    shā
    ·
    lóu
    shàng
    qíng
    tiān
    chuī
  • [
    sòng
    dài
    ]
    zhōu
    bāng
    yàn
  • lóu
    shàng
    qíng
    tiān
    chuī
    lóu
    qián
    fāng
    cǎo
    jiē
    tiān
    quàn
    jūn
    shàng
    zuì
    gāo
  • xīn
    sǔn
    chéng
    táng
    xià
    zhú
    luò
    huā
    shàng
    yàn
    cháo
    rěn
    tīng
    lín
    biǎo
    juān

原文: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相关标签:春天写景抒情思乡愁绪浣溪沙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天空晴朗,我登上杨柳掩映的高楼,眺望一片芳草绿到天边。我劝你不要登上高楼的顶点,因为此时登高怀远,最是伤感。

堂下的新笋已经长成竹子,落花已经碾成尘土,成为燕子筑巢的新泥。此时再怎么忍心听到林梢传来杜鹃的啼叫呢?

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来用作词牌。分为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他的词为正体,还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为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碧四垂:四面青天与远处绿野相接,自高而下,同一碧色。

芳草:指芳草掩映的归途。

高梯:高楼。暗指登高易引起乡愁。

燕巢泥:落花化为泥土,被燕子衔去筑巢。

林表:林外。

杜鹃:鸟名,其声悲苦,似乎在呼唤“不如归去”,勾起人们的乡愁。 《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宣和二年(1120),当时周邦彦担任顺昌知府。在暮春的时候,周邦彦登高远望,眼前的天空万里无云,地面上芳草萋萋。远处的林外传来杜鹃的啼鸣,这一切触发了周邦彦对春天的珍惜和伤感之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 《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分析了一首小令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词的上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词人思乡之情,引用了韩倔和魏夫人的词句,展示了词人眺望远方的景物,同时也表达了思乡之情的强烈。词中的“劝君莫上最高梯”暗示了词人不敢登高眺望,因为愈高愈触动思乡之情。下阕则通过描写新竹成长和落花燕巢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思念之情。词人将视角从天空拉回到眼前的景物,丰富了词的层次感,同时也加入了时间的维度,使词的抒情更加真切。最后一句“忍听林表杜鹃啼”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词人思乡的迫切之情。整首词将愁情融入词句之中,表现出词人对乡情的思念,同时运用典故自然而然,突显了词的艺术特色。 《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周邦彦的照片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是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曾历任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职务。在徽宗时期,他担任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精通音律,创作了许多新的词调。他的作品主要描写闺情和羁旅,也有一些咏物之作。他的格律非常谨严,语言典丽精雅,尤其擅长长调的铺叙。他被后来的格律派词人所崇拜,被称为“词家之冠”。他的代表作品收录在《清真集》中,这部作品流传至今。周邦彦于1121年去世。

猜您喜欢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宋代 周邦彦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华胥引·秋思

宋代 周邦彦

川原澄映,烟月冥濛,去舟如叶。岸足沙平,蒲根水冷留雁唼。别有孤角吟秋,对晓风呜轧。红日三竿,醉头扶起还怯。
离思相萦,渐看看、鬓丝堪镊。舞衫歌扇,何人轻怜细阅。点检从前恩爱,但凤笺盈箧。愁剪灯花,夜来和泪双叠。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

宋代 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