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天空明亮,水面清澈,染成了一片清秋的景色。江潮涌来,像是神龟背负着雪山,又像是沉睡的巨龙从梦中惊醒,疾风掀起海水,形成了像墙壁一样的浪潮。远处的几座青山像美人头上的鬟髻,弥漫着青翠欲滴的雾气。一抹红霞像刚织成的绡纱,带着汹涌的潮水溅起的湿意。天边的白鸟像帆樯直立,夜晚隔江传来悠扬的笛声。
注释: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句“秋水共长天一色”,韦庄的《谒金门》中有句“染就一溪新绿”,周句可能是从这里引出的。
传说渤海中有五座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据说巨鳌每十五万年才抬头一次。这个传说见于《列子·汤问》。
蛰:潜伏。《周易·系辞传》中有句“龙蛇之蛰,以存身焉”。
快:有痛快爽快的意思。
红湿:晚霞红得像彩绡,可能是指织女机柕织成的。
白鸟:指羽毛是白色的鸟。
《闻鹊喜·吴山观涛》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个词人的身份和官职,以及他在官运亨达的时候游山玩水并写下了许多典雅浓丽的山水诗词。这篇词即为他在当时所作的作品。
词人是当时两浙运司的掾属,这个官职使他在政府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由于他的官运亨达,他在官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和声望。然而,尽管他在政治事务中忙碌,他仍然保持了对文学的热爱和才华。
在闲暇的时候,词人喜欢到山水之间游玩。他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感受到山水的灵气和韵律。这些山水景色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能够写出充满典雅和浓丽的诗词作品。
这篇词正是在他游山玩水的时候所作。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心的构思,将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他对山水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藻,使词作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这篇创作背景揭示了词人在官场上的成功和他对文学的热爱。它还展示了他在山水之间寻找灵感和创作的过程。这篇词作是他在当时所作的作品,它体现了他对山水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闻鹊喜·吴山观涛》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描述和解读。这首词是题咏浙江大潮的,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词中使用了生动的比喻,如将钱塘江的秋水比作“天水碧”,形容潮水未来时的风平浪静的观感;将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比作神龟背负的雪山或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有像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这些比喻使得钱江大潮的气势和场面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下片描写了潮过风息后江上的景象。词中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如远处的几点青山、天边的红霞和临近黄昏时白鸥上下翻飞的场景,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
最后一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从时间上看,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
《闻鹊喜·吴山观涛》赏析详情»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是南宋时期的词人和文学家。他的祖籍是济南,但流寓在吴兴(今浙江湖州)。在宋德右担任义乌县令期间,他入元隐居不再从政,自号四水潜夫。
周密的诗文成就很高,他擅长诗画音律,尤其善于藏弃校书。他一生著述丰富,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要杂钞》等数十种杂著。他的词远祖清真,近法姜夔,风格清雅秀润,与吴文英并称为“二窗”。他的词集名为《频洲渔笛谱》和《草窗词》。
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文中没有提及。